圍繞主產業 做活茶文章——安徽農墾祠山崗茶場生產經營紀實
發布日期:2003-11-20 瀏覽次數:2456
安徽農墾祠山崗茶場多年來適應市場需要,緊緊圍 繞主產業——茶業,深化改革,強化管理,在激烈 的茶葉市場競爭中立穩了腳跟,取得了可喜的成 績。
深化改革,促進生產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使計劃經濟的產物 國營茶場受到很大的沖擊和挑戰,如何適應市場需 要,全面走向市場,是做活茶文章的關鍵所在。 1996年,祠山崗茶場上下經過反復的醞釀和討論, 分析了當時茶業經營和管理的種種弊病,在省農墾 集團公司領導下,率先在皖南茶區推行“四到戶、 兩自理、一放開”的改革,打破了原來“大農場套 小農場”的經營模式,使職工第一次具有了生產經 營自主權,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緩解 了企業流動資金日益匱乏的矛盾,解放了生產力, 使企業生產經營正常進行。改革的當年,就取得了 顯著的成效,茶葉生產和流通形勢喜人,產量大幅 度提高,職工收入成倍增長,全場虧損下降100萬 元。受到了集團公司的肯定,將改革模式在皖南茶 區全面推廣,為安徽農墾“九五”期間農業改革提 供了寶貴的經驗。
與此同時,該場還積極探索完善茶葉初制廠的經營 方式,實行產權轉讓,把家庭茶場和初制廠經營者 全面推向市場。通過對初制廠財產的轉讓,促使經 營者有長期經營的思想,綜合治理運用行政法規、 市場調節的作用,促進初制廠在廠房設備、加工環 節、食品衛生等方面有一個新的改觀,跨上新臺 階,使加工水平、衛生條件、產品質量方面適應國 際、國內對茶葉產品的高要求。目前,全場11個初 制廠已完成了產權的轉讓,轉讓值是原產值的1.6 倍。既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又解決了困擾 初制廠長期無效益問題,也大大減少了職工鮮葉銷 售款拖欠的風險,確保了職工收入的穩定。截止 2001年底,全場共減虧300多萬元,一舉摘掉十年虧 損的帽子,企業走出發低谷,步入了良性發展軌 道。
強化管理,鞏固茶業基礎
茶業是祠山崗茶場的主產業,在基礎管理上多年來 堅持常抓不懈,摸索出一整套新形勢下行之有效的 茶園管理方法。一是規范茶園承租合同,對職工實 行承包合同,對非職工實行租賃合同,較好地劃清 了職工和非職工之間的區別,防范了勞動關系的糾 紛;其次先后推出茶園管理技術標準、茶園管理百 分制評比和將罰、茶園管理檔案、茶園保證金等一 系列完好的制度和措施,對茶葉可持續發展起到積 極的推動 作用。三是加強植保,確保茶葉品質優 良,為貫徹“統一測報、統一供藥、分散防治、全 面把關”植保方針,場專門成立植保組,各基層設 專兼職植保員,全場形成植保網絡,定期進行病蟲 測報,指導職工規范防治病蟲方法,職工使用農藥 都必須在場生產經營服務公司購買,必須是符合藥 殘標準的高效低毒農藥。每年病蟲防治工作,場都 有專門資料,發放到基層,宣傳到職工,嚴禁春茶 期間職工背藥桶上山,嚴禁在茶園中使用劇毒農藥 和茶園禁用農藥。并逐步試驗推廣生物農藥防治方 法。由于措施得力,管理嚴格,使全場茶園管理水 平上了一個新臺階,原來的2000畝邊遠、拋荒茶園 得以全面恢復,茶時品質有了明顯提高,幾年來銷 往韓國和日本的近千噸茶葉,各項指標均達國際標 準。
引進外資,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祠山崗茶場位于皖東南,東連浙江,北鄰江蘇,地 處蘇浙皖經濟發展帶的腹地,交通發達,環境優 越。場領導一班人充分利用這一區位優勢,積極引 進外資,為茶場經濟發展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經 過幾年不懈的努力,1997年,與韓國太平洋公司共 同建立了“安徽太平洋茶業有限公司”,茶場以土 地和廠房入股的方式,吸引外資1000多萬元。經幾 年的運作,在茶園管理和生產經營上創造出良好的 業績,其茶園的園相和基礎在全國處一流水平,生 產的蒸青茶和玄米茶全部銷往韓國和日本。2000年 雙方又投資了400多萬元進行二期擴建,新增一條生 產線和新辟200畝高等級茶園,使生產能力擴大了一 倍。幾年來,共出口茶葉1000多噸,實現利潤400多 萬元,成為廣德縣第一創匯大戶,經濟和社會效益 十分顯著。
更新改植,譜寫植茶新篇章
祠山崗茶場是始建于五十年代的老企業,茶樹樹齡 大多在30年左右,樹勢老化,產量低下,已成為困 擾企業發展的一大難題。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發 展無公害茶園,應對市場需求,實現職工增收、企 業增效的目標,茶場職工發揚老農墾的艱苦創業精 神,進行二次創業,有計劃、分步驟的對全場中低 產茶園進行更新改造,目前,已更新低產茶園近 2000畝,占全場中低產茶園的一半。今年春天,又 借鑒浙江及本省產茶區、茶場的成功經驗,開展了 無性系茶葉的改植試點,選用早生、抗寒、優質, 適宜長年采摘的優良品種進行種植,采取茶場扶持 和個人投資相結合的建園方式,統一規劃、統一耕 作、統一供苗、分戶具體實施管理。200多畝改植園 現長勢良好,今年底、明年春場將加大改植力度, 確保職工人均1---2畝改植園,力爭四年投產、五年 見效,為茶場全面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全心全意,搞好服務
放開手腳,讓職工和初制廠闖市場,并不等于場就 不管不問,而搞好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工作就 成了場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除做好基礎服務工作 外,場著重抓產品銷售。每年春茶前,茶場即組織 人員,到外地了解情況,分析市場行情,把握信 息,指導生產加工適銷對路的產品。去年和今年春 茶期間,場精心組織了150多噸、價值80多萬元的鮮 時,對外銷售,減少了職工和初制廠的市場風險, 為職工辦了實事,受到了職工的好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面對成 績,祠山崗茶場場長邱升水顯得很冷靜。他說,我 們剛剛走出困境,還有一段艱難的路要走,這就是 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挑戰。我們祝愿祠山崗茶場一 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新的輝煌。
祠山崗茶場 徐言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