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企業其實很有前途
發布日期:2003-03-31 瀏覽次數:3629
近年來,國內農業上市公司作為一個群體出現了一 個非常明顯的跡象,那就是“非農化”或“農轉 非”現象。一些本來屬于農業板塊的上市公司改變 了行業屬性,一些現在尚在農業板塊之內的公司卻 不斷將存量與增量資金投向非農產業。
傳統農業作為弱質產業,風險大,利潤低,很難在 短期內獲得豐厚的回報,致使農業企業紛紛轉型。 但是,作為農業上市公司安心“務農”,就真的沒 有前途嗎?
國內的伊利股份、草原興發、雙匯發展等一些農業 上市公司通過潛心致力于農業主業,都獲得了非常 不錯的發展。國際上如瑞士雀巢、法國達能、美國 孟山都等一大批以農業為基礎的跨國公司的穩健成 長也表明以解決人們“吃好”為宗旨的農業公司發 展前景極其廣闊。前一段時間,國內的杭鋼股份也 開始嘗試投資于高科技農業,一些如天頤科技一樣 的上市公司靠轉型農業摘掉了ST的帽子并獲得了較 好的發展,更證明農業本身并非不可為。
我們再從專業化農業公司與非農化公司的業績對比 來看。剔除ST吉發、ST春都、ST康達爾3家業績異常 公司,2001年19家專業化農業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 益達到0.36元,要遠遠高于35家非農化公司的0. 12元。而且從1998年以來,這些專業化農業公司的 每股收益每年都保持在0.30元以上。2001年在農業 上市公司總體業績大幅下滑的不利局面之下,這19 家專業化公司仍能取得相對穩定的優異業績,其本 身就證明了農業專業化經營更具競爭力。
再具體分析業績前10名公司的主營業務情況,可以 發現這些公司大都專業化特征十分明顯。如伊利股 份在乳制品加工領域、豐原生化在玉米深加工領 域、雙匯發展在肉食品加工領域、承德露露在果汁 加工領域、吉林森工在木材采伐及深加工領域、維 維股份在大豆深加工領域都獲得了持續穩定的發 展。相反,幾家非農化公司大都曇花一現,無法穩 定保持在10強之列。
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軌的大背景下,在人們生 活水平由“吃飽”向“吃好”轉變的過程中,今后 幾年農業尤其是農產品加工領域將會出現比較好的 發展機遇,也面臨比較好的政策環境。事實上,農 業是個長線產業,企業要建立起持久的競爭優勢, 需要有一種不受外界誘惑、持之以恒的專業化投入 意識,而農產品加工業本身又是個穩健成長的行 業,企業一旦建立起了消費者可以信賴的品牌,就 可以帶來長期穩定的現金流入。為此,投資農業, 做大農業,需要企業有一種長期的戰略眼光。當 然,我們這樣說并不排除將來會有一部分農業上市 公司通過產業轉型或多元化投資獲得較大發展,但 目前一些公司那種蜻蜓點水式的非農化投資行為不 僅難以給企業帶來多元化或產業轉型的美好前景, 反而可能延誤了企業在自己熟悉的農業領域做大做 強的絕好時機。
來源于2003年3月28日《農民日報》
- 上一篇:安徽省自4月1日起 將取消農業特產稅改征農業稅
- 下一篇:依靠職工,讓職工當家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