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墾工作會議交流材料之三:盤活土地資源 提高畝均效益
發布日期:2002-12-05 瀏覽次數:3554

(2002年12月1日)
在連續兩年遭受特大災害之后,華陽河農場“人少地 多、地難包”的矛盾日益突出。2000年以來,我們按照 “三個代表”的要求,認真貫徹“地分三類、戶為單 位、全員有地、退自耕養、地權流轉”的精神,大膽探 索“三費自理”管理模式,使土地承包和租賃工作得到 順利進行。三年來,通過調整種植結構、提高科技含 量、改善農田基本建設,主要作物單產不斷提高,畝均 效益連年攀升,經濟得到了快速恢復。預計今年家庭農 場盈利達1362萬元,農場盈利110萬元。
一、貫徹“二十字”改革方針,構筑新的農業管理模式 10萬畝耕地是我場的生存之本,也是我場的希望所在。 如何適應市場,通過改革來盤活這些資源?這不僅是農 場各級管理人員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廣大職工的期望 所在。為此,必須在農業管理模式上有新的突破,否 則,“費用高、地難包”將長期困擾著農場的經濟發 展。
2000年初,“地難包”是擺在總場新班子面前的嚴峻課 題,總場及時出臺《土地承包方案》,將費用分解,并 實行全員有地,機關干部、全體管理人員、退休人員人 均3畝,作為其工資的補充。通過機關干部及全體管理 人員帶頭承擔風險,消除了職工承包土地的后顧之憂, 全場10萬畝耕地采取多種形式全部包完,結果是當地政 府未想到的。
2000年下半年,農墾集團公司關于“二十字”改革方針 的《會議紀要》下發后,總場精心制定出《華陽河總場 農業改革若干意見》,推進了農業管理體制的創新,真 正實現了“五個轉變”:一是將“單田制”轉變為“雙 田制”,即由以前農業職工平均承包土地轉變為實行基 本承包田和招標田,基本承包田由農業職工和分流轉崗 人員承包,每人15畝;招標田面向農業職工、分流轉崗 人員、機關及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社會上外包人員公 開招標。二是在承包田費用的征收上將“以支定收”, 轉變為“依據職工的承受能力和維持農場最基本的運轉 來確定”。在經濟恢復時期一年一定,并經過職工代表 大會討論通過后執行。目前承包田的承包費用基本在 150元左右,比“九五”期初下降一半以上。三是將承 包田的承包年限由以前的一年一定轉變為一定二十年。 如遇特殊情況,農場給予其辦理地權流轉。四是由“兩 費自理”轉變為“三費自理”。即將養老保險費從以前 的土地承包費中剝離出來,以利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 發展大包戶。隨著招標田面積的不斷擴大,實現了由職 工平均承包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的轉變,生產設備、職 工的技術素質、資金等要素實現了優化組合。五是在農 業管理上由以前什么都管轉變為引導、服務和管理。主 要是在抓好合同管理,健全為農服務體系,引導承租人 按照農場產業化經營的總體思路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幫 助承包人及時了解市場信息,增強他們抵御市場風險的 能力。
通過三年來的實踐,招標田的面積由2000年的1.5萬畝 增加到2002年的3.4萬畝,大包戶成片開發的格局已基 本形成,不僅解決了“地難包”這一老大難問題,而且 在今年底出現了“搶地包”的高潮,承包(租賃)費用 和養老保險金的交納也非常順利。
二、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合理調整種植結構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市場經濟體制日臻完善,農產 品大流通、大循環的格局已經形成,要想提高土地產出 率及畝均效益,在農業上必須走出一條低成本、高產 出、高質量、高附加值的路子。在種植結構調整上是依 托本地資源優勢,適應市場需求,還是跟著別人后面 走?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跟在別人后面走永遠趕不上 市場的變化,必須依據本地實際,研究市場,發揮優 勢。
我場屬長江中下游優質棉產區,有近50年的種棉歷史,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棉花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由于擁有 良好的氣候條件,豐富的種棉經驗,優化了棉花品種, 皮棉質量也深受加工企業的歡迎。為此,我們明確提出 “穩定棉花面積,優化水稻種植,擴大油菜面積,提高 復種指數”的調整思路。棉花面積三年來均穩定在5.3 萬畝以上,水稻(太湖糯)面積由2000年的1萬畝發展到 2002年的1.5萬畝,油菜面積每年都穩定在3.5萬畝左 右,復種指數提高至135%%。2001年盡管棉花價格持續 低迷,但由于取得超歷史的101公斤(皮棉)單產,抵 消了市場因素帶來的風險(每斤籽棉僅1.4元),保證 了職工穩定的收益。在今年棉花春播過程中,遭遇持續 陰雨,受去年棉花價格持續低迷的影響,職工種棉的積 極性大減,通過廣泛宣傳引導和基層黨員干部的帶頭承 包,使全場棉花面積仍達5.3萬畝,通過科學管理,預 計皮棉單產再超歷史,達107公斤。與此同時,棉花價 格一路攀升,每斤籽棉達2.2元,職工收益大增,每畝 棉花的純收入(含職工投勞)近480元。
積極發展林業將是我場2003年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任務 之一。在保護耕地、珍惜土地資源的基礎上,利用廢棄 耕地、灘涂、低洼地擴大林業面積,在已落實4000畝速 生林的基礎上,準備再發展10000畝,全面提高土地資 源的利用率。
三、科技興農,提高單產
隨著農業承包機制的轉變、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如何提 高單位面積產量已成為“企業增效、職工增收”的當務 之急。對此,我們緊緊地依靠科技,走富民興場之路。 一是積極引進、示范、推廣新品種。我們通過大量引進 新品種進行試驗、示范,發現“保鈴棉”不僅適合本地 種植,產量高,而且基本不需防治棉鈴蟲,減輕了勞動 強度,降低了種棉的成本。為此,我們在2000年初提出 全面推廣“保鈴棉---32B”。考慮到大災后職工無錢購 買價格很高的抗蟲棉種,總場在當時最困難的時候,拿 出100萬元購進新品種,發給職工,當年“32B”全面鋪 開,收到歷史上種棉成本最低的良好效果。2001年全面 推廣“32B”的同時,擴大“1560BG”、“410BG”。 的示范,面積達20000萬余畝。其中“410BG”為美國 保鈴棉“32B”的第二代,品種性能更加優良。2002年 全場淘汰“32B”,改種豐產性更好的“410BG”,單 產再超歷史,農場職工受益,并輻射周邊農村。今年我 們還小面積示范“雙抗”,在取得效果后,將為今后優 化品種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大面積引進了“合豆3 號”,使今年大豆單產達超歷史的186公斤。二是利用 場內現有的科技推廣網絡,普及科學種田知識。每年春 播前夕,總場都組織棉科所專業技術人員到各農業場舉 辦講座,同時制作成錄像帶,晚上在閉路電視中播放。 各農業場技術人員或田間地頭、或利用夜晚對職工進行 言傳身教,學科技、用科技在農場已蔚然成風。三是發 揮基層黨員干部的示范作用,無論是農業結構的調整, 還是新品種的推廣、新技術的示范,通過他們的典型帶 動,往往能帶動一大片或整個生產隊。
總之,在災后恢復過程中,我們在“企業增效、職工增 收”上做了一些應做的工作,但與兄弟場相比還存在許 多不足之處。養老保險問題未解決,部分人不愿交納養 老保險費,既給退休職工工資發放帶來困難,也給承包 土地交納養老保險費的職工帶來影響。對“先交錢、后 種地”,農場正研究實施辦法,準備先試點,取得經驗 后,全面推開。
在新的一年里,我們將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 貫徹“十六大”精神,按照農墾集團公司黨組提出的關 于“企業增效、職工增收”的總體要求,進一步深化農 業改革,切實盤活土地資源,提高單產,提高畝均效 益,把各項工作在現有的基礎上再向前推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