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龍亢農場農業公司談赴江蘇農墾考察體會
發布日期:2003-02-19 瀏覽次數:3284
先交后種的土地租賃經營模式本質上是以土地為資 本,以租賃為手段的資本運營方式,與傳統土地承 包經營模式有著本質的區別,它不僅改變了農場在 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身份和目的,而且盤活了土地 資產,降低了管理難度,實現了農業生產經營的一 個新的質的飛躍。這種模式下農場不再是農業生產 經營的指揮者、參與人,而是土地資產的代理人, 農業生產經營由承租人徹底獨立運作,農場不再參 與,農場從事的工作不再是生產經營而是土地資本 的運營,而且運營的目的也不再是生產經營的利潤 而是獲取土地的租金收入,這種身份與目的的轉變 從根本上消除了以往指標及費用等土地收入的不確 定性,扼制住了虧損掛帳的進一步擴大,從而使土 地成為農場有穩定收益的活的資源,同時由于這種 轉變也為減輕管理難度,簡化管理過程,精減管理 機構,降低管理成本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
以土地置換工人身份的改革作為先交后種模式的配 套改革,其主要貢獻在于它打破了工人與土地的一 一對應關系,為土地地權流轉與規模種植的形成鋪 平了道路,置換后,工人身份僅對應于少量生活 田,工人不再是農場土地的當然經營者,其身份地 以外的耕地的經營權由競拍取得,只有不斷地提高 技術水平和土地產出水平才能確保這份土地經營權 的穩定占有,保證了經營者的投資興趣與熱情。
江蘇農墾先交后種的土地租賃經營模式起源于新曹 農場,至2001年底已在江蘇農墾全面推廣,之所以 如此迅速地推開,原因不僅因為先交后種的土地租 賃經營模式是種較高層次的經營模式,更主要的是 這種模式的開展擊中了土地承包經營存在問題的要 害,在改革發源地的新曹農場,改革前農業不僅虧 損掛帳達3000多萬元而且產品難統、工人難管、費 用難交、農場耗費較大精力從事農業的生產與經 營,但收效甚微,農場經濟極為困難。96年后農場 推行先交后種的土地租賃經營模式,至2002年農業 虧損掛帳已由原來的3000多萬元降至30萬元左右, 管理人員由原先的700多人減至不足100人,平均 2000畝耕地有一個管理人員,同時農業生產與結構 調整穩步發展,形成了以糧食、西瓜、蔬菜、蠶桑 種植為主體,以蠶桑、薄荷、油料三個產業鏈為中 心的農業經濟新格局,農場土地租金逐年攀升,發 展勢頭強勁。
事物發展往往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我場自84年創 辦家庭農場至今,從來就沒停息過改革的步伐,這 也是我場經濟能在安徽農墾始終立于潮頭的原因所 在,但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正視存在的問 題,2000年,我場農業實行了第三輪土地承包在農 業上較為徹底地實行了“兩自理、四到戶”的改 革,但由于農場在生產經營中的身份及目的沒有 變,生產經營的方式沒有變,工人與土地的關系沒 有變,導致家庭農場負盈不負虧,種植規模進一步 變小,結構調整步履艱難,職工收入偏低,再生產 能力下降,同時在管理上農場一些政策難以暢通和 徹底貫徹,產品收繳困難重重,指標難要工人難 管,干群關系一度在一些單位趨于緊張,工作難度 進一步加大,形勢與新曹農場被迫進行改革的初期 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不改不足以擺脫困境,不改 不足以掌握主動,不改不足以再圖新的發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江蘇農墾農業改革為我們提 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積累了不少經驗與教訓,為 我們進行農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提供了一個較好的 思路,盡管一些個性的東西不一定完全適合我們, 但改革的共性是相通的,只要我們解放思想,實事 求是,因地制宜,勇于借鑒,大膽實踐,不斷把改 革引向深入,我場農業一個健康、持久、快速地大 發展必將很快到來。 (農業公司綜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