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在线字幕免费观看电视剧网,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pacopacomama熟女,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

潘村湖農場:老職工場區“一日游” 撫今追昔話變遷

潘村湖農場:老職工場區“一日游” 撫今追昔話變遷

發布日期:2014-07-30 瀏覽次數:2270

717,安徽潘村湖農場組織16名退休職工開展場區一日游活動,考察觀摩和實地感受農場農業生產的發展變化。

到今年6月底,我場退休人員超過1300人,這些為農場發展建設作出貢獻的老同志因為年齡增長、行動不便等原因,對農場農業發展現狀還不完全了解,為了讓他們對農場發展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場社區組織兩個居委會的部分退休人員到圩區轉轉看看,為農場的建設提提建議、出出點子。場黨委副書記、社區管委會主任孫華存向筆者道出了此行的緣由和目的。

五四站終落地

一日游首站選在正在建設中的五四電站。站在長長的護崗河大壩上,俯瞰著已完成基礎工程的電站,老同志們感慨萬千。

這個站可算建起來了,老四連、五連再也不怕大水淹嘍。在四分場干了一輩子機務工的朱秀明高興地說。

當年從鳳陽農校一畢業就分配到潘村湖農場,從技術員、科長一直干到農場場長、黨委書記的王景智回憶道:“1991年淮河洪災,潘村湖內澇嚴重。為提高外排能力,當時我們就有了建一座能向護崗河直排的電站的設想,選址就是現在這個位置,因為這個電站的排區主要就是四、五分場,所以我們就將擬建的這座電站稱為五四電站。站在一旁的張克勤老人接道:“20年前,我在基建公司工作,就帶人來這里放過線,為建站做準備,無奈因為征地、資金等多種因素,電站一直沒建成。這下好了,20多年前的藍圖終于落地成真了。

在一片笑聲中,帶隊的孫華存向老同志們簡要介紹了爭取五四電站項目的經過。社區部負責同志又詳細介紹了電站投資額度、排灌能力和建設工期等情況。

十號橋今夢圓

離開了機聲隆隆的五四電站工地,老同志一行乘車來到即將交付使用的十號橋。梁保環老人一下車看到橫跨蘇義干溝的新橋,不禁大聲說道:叫了幾十年的十號橋,今天終于看到橋了。七分場老職工陳章明笑著接話:我們的十號橋,原來是有名無橋,現在是既有名,也有橋了。

在潘村湖農場建場60年的歲月長河中,地處圩區的農業單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歷了作業區、生產隊、連、隊、分場、管理區等名稱的變遷。然而無論名稱如何變換,在當地一提到大莊子,大家就知道是二分場,提到羊臺子,就是指六分場,提到九號橋就是指四、五分場。外地人到潘村湖問路,要去十號橋走親戚,熱心的人們就會把到七分場的路線告訴他。

其實早在建場初期,農場在建造九號橋的時候,也同時制定了十號橋建設計劃,十號橋的名字那時就不脛而走,在當地叫了幾十年。只是囿于復雜的歷史原因,直到2013年,隨著農場爭取并實施了土地整治項目,十號橋才正式上馬。今年75歲的蔡家遠老人原是七分場退休職工,只見他興奮地從橋東走到橋西,又從橋西又走回橋東,再看看蘇義干溝兩岸幾年前就建好的水泥路,感慨地對孫華存說:十號橋建成了,斷頭路接上了,我們七分場老少幾代人的夢,在你們手上圓了!

七月圩區景色美

十號橋到九號橋的距離,正是潘村湖農場一塊標準大條田的長度——33,面包車行駛在4.5米寬的水泥道路上,一眨眼就到了九號橋頭。面對眼前一片白墻藍頂的大院落,一位老同志不禁小聲問道:這個大院子是什么地方?有知道情況的老人略帶調侃地應答:你怎么連這都不知道啊,這是農機庫,以后拖拉機、康拜因就都停在這兒了。陪同考察的工作人員帶領大家走進農機大院,介紹了項目建設情況。從原農場修配廠退休的吳啟軍老人夸贊道:這個大機庫建得漂亮,機子停這兒還安全。九號橋的機子都有地方停了,一區那邊呢?從二分場退休的胡昌寶老人接口道:吳師傅,二隊那邊的農機大院也快建好嘍。

參觀了新建成的農機大院,老同志一行被不遠處一大片綠意融融的水田吸引住了。孫華存告訴大家,這片水田有400多畝,是農場的旱改水示范田。地里能存住水啦?這地大平小不平的,能栽秧種稻?走,看看去。老同志們帶著一串疑問走上了水稻田埂。看到長長高灌渠內奔騰的水流和平整如鏡的水田里生機勃勃的禾苗,又聽說旱改水試驗已經搞了3年,并獲得了成功,大家心頭的問號徹底被打消了。種稻子比種豆子可強多了,一畝地少講能多收四、五百塊錢,改稻這條路走得對。

離開路東的水稻田,老同志們又被路西一望無際的綠化景觀帶留住了腳步。孫華存向大家介紹了農場景觀苗木種植情況:沿蘇義干溝,我們著力打造了長達6.4公里的綠色長廊,覆蓋面積有400畝,成為圩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在黑板橋頭,老同志們興致勃勃地邀請場領導和工作人員在綠色長廊合影留念。

綠樹掩映的農科所、銀光閃閃的圓筒倉、襯砌后的蘇義干溝、高效園區林立的大棚、已進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的蔬菜冷庫加工廠、園區內剛采摘下來切開的沙瓤西瓜,淮河之濱的苗木基地。一處處田園美景令考察觀摩的老同志們目不暇接、心曠神怡。

今天這一趟沒白來,沒想到我們農場發展變化這么快,真好啊!滿頭銀發的洪平建老人一席話,道出了全體同行者的心聲。(楊登宏)

關注安徽農墾官方微信平臺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