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亢農場:“三大關鍵詞”引領農業科技創新
發布日期:2016-01-26 瀏覽次數:2641

圖:
中央推進農墾改革發展意見指出,要“搭建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廣平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強農墾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重點開展高產高效技術集成示范,加強示范基地建設,推動綠色、高效、可持續現代農業發展。”安徽農墾龍亢農場貫徹落實這個總要求,用科技、創新、綠色“三大關鍵詞”引領農業科技創新,通過墾地共建、科企聯姻,加快科技自主創新步伐,集成一批現代農業科研成果,探索形成農業增產新模式,示范帶動了區域農業經濟發展。
2015年對于龍亢農場七分場職工張進兵來說,當是最大的豐收年,他經營的34畝田,秋收水稻3.35萬公斤,并以每公斤2.16元的價格銷售一空,午季小麥畝均單產達515公斤,率先實現了“噸半良田”。這一年,龍亢農場把“綠色增產”作為農業發展主攻方向,按照“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節本增效同步、生產生態并重”的要求,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深入推進高產攻關,全場3萬畝小麥畝均單產550公斤、最高單產673公斤,水稻畝均單產780公斤、最高單產984公斤。回顧總結取得這些來之不易的農業發展成就,主要得益于“科技”、“創新”、“綠色”三項有力舉措。
科技支撐體系日臻完善。龍亢農場是蚌埠國家級農業科技園核心區、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和省農科院皖北科技創新中心,農場充分運用農業科技創新政策組合優勢和優厚資源,深化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安徽省農科院、安徽農大、皖墾種業等單位的科研合作,相繼實施了糧豐工程稻麥連作周年平衡增產、“第二糧倉”STS預研、農業栽培技術體系等30多個國家級和省級項目課題研究,集成了精量播種、小麥氮肥后移、“一噴三防”等一大批先進適用農業生產技術,有針對性地研究制定了沿淮稻茬麥、旱茬麥、旱直播稻等高產超高產栽培技術規程,穩固了麥稻輪作、麥玉輪作的農業周年增產模式。在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期,農場第一時間開展農情調研,利用農業物聯網沃·農技術、場辦廣播電視等平臺及時發布病蟲草害綜合防治信息,指導職工家庭農場迅速有效地落實各項農技措施。在2015年江淮地區小麥赤霉病、水稻瘟病發生較為嚴重的一年,龍亢農場由于統防統治及時有效,規避了自然災害,提升了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按照科研合作計劃,今年龍亢農場試驗種植小麥新品種600多個、親本材料1000多份、育種后代材料3萬多份。同時承擔了國家級、省級小麥試驗項目20多項,主要是黃淮海地區、安徽省小麥新品種區域試驗、國家科技支撐等一批重點科技項目。這些尖端項目為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帶動皖北地區乃至全省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撐。
創新農業耕作技術路線。龍亢農場充分發揮現代農機裝備的“引擎”作用,不斷升級農機裝備水平和作業標準。截止目前,全場農機保有量347臺套,其中拖拉機220臺、收割機108臺、插秧機4臺、植保機15臺,農機總動力2.1萬千瓦,綜合機械化率達98.5%,農機手持證率、農機車輛掛牌率及檢驗率均達100%,并新建了現代化農機管理服務中心和機務區。農場建立健全了農業機械田間作業質量標準,涵蓋秸稈還田、翻地、深松淺翻、耙地、播種、鎮壓、開溝、植保、中耕施肥施藥、水田整地、機插秧、機收等一系列作業質量標準,還依據田塊、作物茬口的不同,制定了相應的耕作技術路線,從而使每個田塊都能實現精耕細作。同時,龍亢農場緊緊抓住全國農機標準化示范場創建、財政部深化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的契機,深入開展了農機市場化服務,實現了菜單式服務、合同化管理、標準化作業、全程化監督,擴大了全程社會化服務范圍,彰顯了農墾農場的示范帶動作用,平均每畝節本增效達65元。
綠色增產模式深入推廣。在全場推行“五改、五統一”的農業生產模式,開啟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行動,落實了“四節”、“六推”、“七化”措施,即,節肥、節藥、節水、節種,推廣專用品種和標準化栽培、農機標準化作業、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深松、秸稈還田技術,最終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機械化、集約化、信息化、產業化。通過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行動,去年農場午秋二季秸稈實現了直接粉碎全量還田,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狀,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比阻逐年降低;嚴格落實農業部化肥農藥“零增長”的要求,實現了減少化肥施量20%的目標;物聯網技術普及應用于農業生產,為職工裝上“千里眼、順風耳”,加快了現代農業信息化進程。著力實現了農業發展方式的“三個轉變”:一是在生產方式上,加快農業水利、機械、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提高科技轉化水平,轉變了農業靠天收和勞動密集型的發展狀況;二是在資源利用上,大力發展節水、節地、節種、節藥、節能農業,轉變了農業依靠資源占有、資源消耗的發展狀況;三是在經營方式上,大力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積極發展專業合作組織,加強新型職工農工培訓,轉變了小規模、低水平經營農業的發展狀況。
當前,龍亢農場正以貫徹中央農墾改革發展意見為動力,明確目標,找準抓手,全方位深化產學研合作,切實增強現代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和綜合生產能力,著力建成全省乃至全國現代農業的樣板區、先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展示區、新型農民的培訓基地,充分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區域農業經濟發展做出新貢獻。(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