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村湖農場:2003年防汛抗洪救災工作總結
發布日期:2003-09-05 瀏覽次數:2635
一、水雨情及災情
6月中旬末入梅以后不久,即出現了頻繁強降雨。從6月 21日起至7月22日的一個月時間里,降水量累計達 444.4毫米,占到了當地全年降水總量歷年平均值的 47%%,是歷年同期降水量平均值的近2倍。共出現4次過 程性降水,最大一次過程性降水為158.3毫米(7月8 日—10日),最大一次日降水量為85毫米。7月23日后 隨著副高的增強,雨勢才逐漸減弱。+ 頻繁強降水導致我場周圍的淮河、女山湖、護崗河水 位,在很短時間內迅速上漲。7月4日18時,淮河東西澗 水位已達17. 32米,超警戒水位1.22米;7月15日14 時,蘇拐外閘水位平淮河警戒水位線;11日18時到22 時,蘇拐外水位和淮河浮山水位先后達到17.50米和 18.31米,均創出了水位歷史新高,豐收圩被迫放棄; 12日凌晨起蘇堤全線臨水,至14日6時水位漲至17. 25 米,創下了臨水水位最高紀錄,直至17日4時后才降至 91年蘇堤最高水位線(16.80米)以下;16日18時后淮 河浮山水位降至保證水位線以下,直至8月12日8時后才 降至警戒水位線以下;蘇堤水位也直至8月10日18時后 才降至15.1米以下。+ 外水位猛漲尤其是豐收圩潰堤,迫使我場投入了幾乎全 部的力量進行蘇堤抗洪搶險。此前又由于降水太猛,排 澇不及,致使我場湖區形成了大面積內澇。雖然經奮力 搶排,仍有四、五、六等5個分場約2. 5萬畝在地作物 遭受不同程度的澇漬災害,其中有近3000畝大豆和玉米 絕收。初步統計,農林漁業因災直接經濟損失639萬 元,加上道路交通、房屋、水利設施等方面損毀,因災 直接經濟損失總計約854萬元。
+ 二、防汛抗洪救災工作回顧
與91年、97年相比,今年汛期內雨量之大,水位之高, 均有過之而無有及,但是實際形成的澇災損失卻輕得 多。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本屆場黨委一班人,在省局 及集團公司的正確領導和地方防指統一指揮下,未雨繆 綢,科學決策,精心組織,分類指導,把防汛抗洪救災 工作作為實踐“三個代表”的具體行動,團結并帶領全 場廣大干群全力以赴投入防汛抗洪救災工作,出色地完 成了各階段的工作任務。概況起來,主要有以下幾 點:
㈠通過加強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設,對今年淮河汛情有了 提前和充分的防范意識,做到了科學決策。+ 今年4月初,在從個人電腦上得到“2003年5—8月中國 東部降水異常預報”的有關訊息后,場領導班子果斷決 策,給機關每個科室配備了一臺電腦,并于5月份接入 了寬帶網和局域網,這套設施在后來的防汛抗洪過程 中,真正起到了“千里眼”作用。場防汛指揮部主要成 員每天都在電腦前查看天氣預報并共同商討對策。通過 它,提前預測到淮河流域汛期極可能出現持續強降水, 較早地對汛前各項準備工作作了安排;防汛抗洪過程 中,通過它及時掌握了當地及周邊地區的雨情、水情及 其發展趨勢, 以此為依據,對排澇、撤退轉移、重要 物資搬遷、堤壩搶險等工作進行指揮和調度,從而使防 汛抗洪撤轉各項工作都能夠較當地鄉鎮先行一步,真正 做到了科學決策、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㈡扎實地開展了汛前檢查工作
在預測到今年淮河流域極有可能出現大汛后,場防汛抗 旱指揮部扎實、及時地開展了對汛前各項準備工作的檢 查落實。一是于4月中旬前完成了對包括蘇拐電站在內 的場屬所有電站、機站、泵房的全面檢修和保養工作, 全場現有15臺電機和3臺柴油機全部通過了試車檢驗。 蘇拐電站10臺155KW電機在今年防汛排澇過程中,基本 做到了滿負荷無故障運行,為二、四、五、七分場約2 萬畝農田除澇降漬立下了汗馬功勞。二是于4月底以 前,采取“按受益面積劃段、分場包責任段、費用包 干”的辦法,集中力量對蘇義、李太等干渠進行了全面 徹底的除草清障工作。正由于這項措施落實得到位,才 保證了汛期內溝渠水流暢通,提高了排澇效能,使低洼 田得以盡早退水。三是加快了水利在建工程的建設進 度,使二分場電站節制閘修復工程在6月初即全面完工, 并及時投入了防汛排澇運行。該電站在今年超歷史的大 汛情況下,僅耗用3200元的電費即保住了分場3100多 畝大豆,充分體現了水利先進設備的防災減災效能,職 工深感欣慰。四是對蘇堤農場責任段現狀進行了細致現 場排查,并進一步明確了各分場責任段。五是與周邊兩 個電站提前簽訂了排灌一攬子協議,為一、三、六分場 約1.3萬畝農田汛期提前排水奠定了基礎。+ ㈢完善預案,增儲物資
根據省局防汛抗旱指揮部以及明光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的 布置,我場于3月底即發布了《2003年防汛抗旱工作意 見》和《防汛抗旱預案》,制訂了《行蓄洪區撤退轉移 方案》。《預案》對防汛物資的準備、防汛責任段的劃 分、不同汛情和旱情下應采取的措施等,都作了明確具 體的規定;《方案》對撤轉的水位指標、撤轉步驟、安 置地點、無法安置物資的處置等都作了一一安排。6月 25日,在入汛的第一個降水過程剛過后,正式啟動《防 汛預案》并下達了《關于做好排澇和防汛準備工作的通 知》,隨即緊鑼密鼓地實施排澇和做防汛有關準備工 作。7月5日,在接到明光市防指2號令時,立即啟動了 場《行蓄洪區撤退轉移方案》,并根據當時實際情況對 《方案》作了進一步完善。集中了機關工作人員和學校 教職工近60人,對湖區人員安置意向和公私財產進行了 突擊登記,把場“職工之家”禮堂,中學食堂、機關 “職工浴池”等原不屬于安置的地點也調整了出來。由 于有了較充分的預案,啟動過程中又實事求是地進行了 修訂和完善,從而使今年排澇、防汛、撤退轉移、安置 等各項工作均做到了有條不紊、忙而不亂。
在原儲備近7000木樁、3. 3萬條化纖袋等一系列防汛 物資的基礎上,為防大汛,汛前還從管店林業總場增購 了近2000根標準防浪樹樁,指派場建筑公司從明光增購 了260根新毛竹,并與明光市防指協調,提前儲備了麻 袋,草袋以及砂石等物資。這些物資的提前儲備,有效 地保證了后期的抗洪搶險工作。+ ㈣科學調度,減輕了洪澇災害損失
在利用網絡資源準確掌握汛情和天氣變化趨勢的情況 下,場防汛抗旱指揮部及時確立各階段中心工作和主要 任務,有條不紊地實施了一系列調度和指揮。+ 1、6月下旬,針對雨勢逐漸增強但汛情尚不緊急,指揮 部明確提出仍然以在地作物田間管理為中心,以排除內 澇作為重點,連續下發了兩個有關加強排澇和田間清溝 瀝水工作的通知,除蘇拐電站全力投入日夜搶排外,根 據協議敦促李溝、太平和楊洼電站在每次降水到來之 前,先開機騰空渠道。6月下旬間,盡管降水量多達 110.5毫米,周邊鄉村農田已多處受澇,但由于我場排 水及時,基本未形成內澇。
2、7月上旬前期,當雨勢再度增強并宣布進入緊急防汛 期時,指揮部及時對工作重心作了調整。一方面繼續抓 緊全力搶排,在外排同時組織有條件的一、二、三分場 開展內排;另一方面提前組織實施對糧食種子、大型動 力機械、機電設備和貴重物品的撤轉。到7月7日傍晚 (接到明光市防指2號令后40小時),當湖區其他鄉鎮 尚在動員和組織陸續進行撤退轉移時,我場已全部完成 了撤轉工作,為下一步集中精力抗洪搶險騰出了寶貴的 時間。+ 3、7月上旬后期,針對蘇堤日益吃緊,指揮部及時決策 將工作重心轉向蘇堤防汛抗洪。7月10日上午,指揮部 前移到蘇堤,首批350名防汛人員上堤,對4個破堤路口 進行了封堵。12日 夜至14日白天,在蘇堤水位迅速上 漲并出現多處險情情況下,指揮部果斷調集包括機關和 場直單位在內的全場青壯年職工約1500人上堤搶險,終 于安然度過了蘇堤最高的一次臨水險情。16日 后,針 對農場人力少、堤防段長、險情多、除險任務緊等特殊 情況,指揮部毅然決定借調駐軍部隊和鄉鎮民工800多 人搶筑子堰,及時高效地完成了明光防指下達的堤防加 固任務。+ 4、即使在抗洪搶險最緊急關頭,也始終不放棄排澇。7 月10日,在豐收圩決定放棄、李溝電站因出現倒灌被迫 關機、雨勢依然迅猛、四周水位持續上漲的情況下,經 過慎重分析研究,指揮部果斷決策,只要潘村洼不行 洪,排澇決不停止。一方面繼續督促太平和楊洼電站加 大排量,責成蘇拐電站和分場內排站不惜一切代價確保 滿負荷運轉。對蘇拐電站超水位運行、豎井出現泵水外 溢現象,在征得省局防指技術專家同意后,作了應急技 術處理。另一方面指令后勤保障組為場內4個排澇站點 分別配備了竹筏或輪胎筏以備不測。事實證明,這一決 策大膽而又正確。正是這一“以堅持排澇不動搖為主 線”的決策思想,才使得我場最終既同當地軍民一道抵 御了洪災,又獨立地戰勝了澇災。
5、7月中旬后期起,隨著雨勢減弱和汛情的逐步平緩, 根據集團公司指示精神,指揮部隨即把工作重點轉向生 產自救,及時下發了《潘村湖農場農業生產自救實施意 見》;對因水澇造成減產和絕收情況進行了全面排查; 緊急調集一萬斤綠豆種,無償提供給重災家庭農場補 種,并按每畝5斤尿素補貼給補種戶;指導輕災戶采取 以稠補稀辦法移栽大豆,指導未受災戶或退水早的田塊 加強中后期田間管理。截至8月上旬末,共補種綠豆 2300畝,移栽大豆近6000畝,24000畝大豆全部完成了 化除、治蟲、追肥等階段性田管工作。+ ㈤、通過層層落實防汛責任制,嚴明紀律,確保了政令 暢通
為確保防汛抗洪工作上下步調一致,場防指從春天起就 對各級防汛抗旱指揮系統進行了調整和布署。3月下旬 成立了場防汛抗旱及撤退轉移安置指揮部,并設立了人 員安置、設備撤轉、安全保衛等6個專項工作組,場領 導親自掛帥,機關科室和有關工商單位負責人分別擔任 指揮部成員和工作組長,同期各單位也相繼建立了相應 組織。根據《防洪法》和《防汛條例》有關規定,訂立 了一整套責任制度,明確規定了行政一把手負總責,相 關人員明確分工、責任到人,從而落實了責任制,進入 緊急防汛期后,指揮部及時轉發了《安徽省防汛抗旱紀 律》和《安徽省抗洪救災八大紀律》,對極個別陣前不 團結、違抗指令、臨陣脫逃的干部職工進行了嚴肅處 理,對部分防段領導班子作了臨時調整,對少數借故不 參加抗洪搶險的職工給予了經濟處罰。
㈥、真正做到了凝心聚力、協調團結
面對今年特大洪澇災害,不管是場內干部群眾、基層各 單位,還是當地政府和水利部門,都表現了空前的團 結、協作精神,做到了眾志成城。+ 場防汛抗旱指揮部一班人,從汛期一開始就一直奔波在 第一線。前期,他們逐個跑遍了李溝、太平、楊洼、蘇 拐電站和各分場,檢查落實排澇工作,察看田間災情。 進入緊急防汛期后,干脆吃住在辦公室,以便隨時掌握 情況和指揮協調。轉入蘇堤抗洪防汛后,場防指領導親 自帶領第一批上堤人員駐守蘇堤,并連續在堤上奮戰了 近十個晝夜。盡管他們個個身體消瘦了、皮膚曬黑了、 嗓子啞了,但卻領導全場職工最終戰勝了洪澇災害。共 產黨員、退伍軍人、四分場青年職工黃立勇,從7月10 日 上堤后的近20天里,就一次沒回過家,幾次作人員 換防,他都堅持留了下來,就連后期他愛人勸說他回家 洗個澡,換件衣服,他也沒答應,一直堅持到了退水以 后。共產黨員、原機關招待所分流轉崗人員丁可同志, 本不在上堤名單之列,但當他得知蘇堤吃緊后,主動加 入抗洪隊伍。機關人員汛期主要擔負運送防汛物資的任 務,由于男同志大多已上堤,7名女同志克服了自身體 力的不足,硬是和幾名男同志一起將近8.5萬條麻袋、 草袋和300根標準防浪樁裝運上堤。防汛抗洪期間,此 類感人的先進人物和事跡可謂層出不窮。
李溝、太平、楊洼電站承擔著我場一、三、六分場排澇 合同任務。由于上述排區涉及場地兩方,地方段河道內 雜草嚴重,阻礙了正常排澇,一、三、六分場便主動帶 人前往幫助清除機塘內水草,7月上旬為答謝三個電 站,場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林賢傳親自帶隊前往慰 問。整個汛期內,電站和我場之間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 系,為減輕一、三、六分場洪澇災害起到了重要作用。
+ 三、對今年防汛抗洪救災工作的啟示
1、必須有充分的汛前準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防汛既是一項常年工作, 也是一項突擊性工作,稍有準備不足,就有可能導致某 環節甚至全盤工作的被動。今年我場防汛抗洪工作,從 整體上看,準備是充分的,但也存在環節上的不足。比 如,由于蘇堤東段1 .5公里上堤路水毀嚴重,修復不 及,導致整個東段防汛物資供給不暢,加大了搶險難 度。汛前沒能在戧堤處預先堆放土,結果上堤后出現了 “取土難”。通過今年的防汛抗洪,我們深刻體會到了 汛前準備工作的重要性,并認識到汛前準備工作至少應 七個方面:+ ⑴思想準備
利用各種方式方法,廣泛宣傳防汛抗洪的有關方針政策 及農場自然氣候特點,充分強調做好防汛工作的重要性 和必要性,克服麻痹僥幸心理,樹立“防重于搶”的思 想,做好防大汛、搶大險、抗大災的思想準備。+ ⑵組織準備
建立健全防汛指揮系統和辦事機構,實行以總場指揮 長、分段指揮長為核心的分級管理責任制,崗位責任 制、技術責任制和值班工作責任制等。落實專業性和群 眾性的防汛搶險隊伍,如機電搶險隊,民兵預備役搶險 突擊隊等。+ ⑶方案準備
同時制定包括排澇、抗旱、防汛抗洪、撤退轉移安置的 整體方案,分別制定各類具體方案,并報省局和明光市 防指批準執行。+ ⑷工程準備
對各類防汛排灌工程進行全面的汛前檢查,以便及時發 現薄弱環節,采取措施,消除隱患。對影響安全的問 題,及時加以處理,使工程保持良好狀態。對一時難以 處理的問題,及時制定安全度汛方案,確保水利工程安 全度汛。+ ⑸氣象和水文工作準備
提前和及時與氣象、水文部門取得聯系,對本場和周邊 地區短、中、長期天氣趨勢以及水文情報有詳細的了 解。+ ⑹通信設施準備
對各單位班子成員和業務骨干以及地方防指通訊信息 (包括電話、手機號碼)進行收集、編印和發放,對內 部機構、成員通訊設備要求全天候開通。+ ⑺物資和器材準備+ 防汛物資實行分級負擔、分級儲備、分級使用、分級管 理、統籌調度的原則。場級儲備物資主要用于蘇拐電站 及蘇堤各破堤口段的防汛搶險。分場級儲備物資主要用 于本分場責任段內的防汛搶險。常備防汛物資和器材 有:塊石、編織袋、草袋、麻袋、土工布、土、砂、碎 石、水泥、木材、鋼材、鉛絲、蘆席、繩索、挖抬工 具、照明設備、備用電源、運輸工具、報警設備等。+ 2、必須樹立“信息優先”的觀念+ 防汛抗洪救災,必須要有前瞻意識。所謂未雨綢繆、運 籌帷幄,正是因為事先對各種信息有全面準確地判斷和 把握的結果。我場今年防汛抗洪排澇救災工作之所以處 處主動,主觀上是重視了信息的作用,客觀上則由于建 立并具備了水情、雨情、氣象預測等網絡信息收集的硬 件條件。投資回報率之高,出乎了原先的預料。我們將 繼續應用好這套信息設備,進一步樹立“信息優先”的 觀念,指導今后包括防汛抗洪和午秋兩季收種內的各項 農業生產工作。+ 3、排澇必須作為農場汛期各項工作的主線
我場地處潘村洼“鍋底區”,遇澇則成為匯水區,旱時 則又成為供水區。+ 在此狀況下,“分區確保、分片治理”的農墾治水原則 就顯得愈加重要。今年防汛抗洪過程中,我場自始至終 堅持了“一排到底”這一主線,使得我場“大災之年無 大災”,在地作物損失明顯小于當地鄉鎮。實踐證明是 行之有效的。當然,由于農墾經濟發展速度的趨前,農 場與周邊鄉鎮農業人工環境的差距越來越明顯,這一主 線能夠持續多久還有待于探討。+ 4、必須注重發揮骨干水利工程的巨大作用
在以排澇為主線的現實條件下,發揮骨干水利工程作 用,短時期內仍是我場減輕洪澇災害的最有效手段。正 是由于蘇拐電站和二分場電站的日夜搶排,才使得我場 二、四、五、七等4個分場近2萬畝田的大多數未受淹, 也正是因為周邊電站的積極排澇,才使我一、三、六等 3個分場盡早實現退水,保住了絕大部分農田。與91、 97年同期相比,一、二、三分場的災情明顯較輕,充分 體現了骨干水利工程的巨大現實作用。因此,今后一段 時期內,仍必須注重發揮這一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這 個作用的保持,也許需要付出經濟的、甚至法律的代 價!+ 5、對基本群眾的法制教育,仍是農場防汛抗洪工作所 面臨的重大課題
在今年遭遇特大洪澇災害的情況下,仍有少數職工拒不 上堤或借故不回場,結果在職工隊伍中引起不小的反 響。但是,農場屬于國有農業企業,無法行使政府職 能,更不能強制實行義務工,這就使得農場在行政執法 行為上顯得蒼白無力。雖然我場采取了“不出工則出 錢”的內部政策,但因缺少法律依據,最終也難以站住 腳。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體職工政法意識,使絕大多 數職工樹立愛場如家、榮辱與共的思想意識,對于極少 數麻漠不仁者,只能采取清理職工隊伍的措施。該辦法 是否妥當,也有待于進一步探索。
- 上一篇:碭山果園場職工在水中采果包裝(圖)
- 下一篇:著名作家王火:皖游日記(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