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農業科技年"標志性示范項目:皖河農場"稻鴨共生綠色農業生產技術"取得成效
發布日期:2003-11-11 瀏覽次數:2620
一、稻鴨共生綠色農業生產技術試驗、示范的做法
⒈ 領導重視,形成合力
年初集團公司下達了我場承擔“稻鴨共生綠色農業 生產技術”試驗、示范課題,并約請有關專家傳授 技術。農場領導十分重視,在資金十分困難的情況 下,撥4萬余元支持項目實施,由分管農業的副場長 任項目總負責人,總農藝師任技術總負責人,科 協、獸醫站等有關部門積極配合,嚴格分工,明確 責任。農場領導多次到示范場檢查指導,解決具體 問題。
⒉ 培育典型,現場宣傳,示范帶動
我場確定了兩個稻鴨共生綠色農業生產技術試驗、 示范園,示范園面積為163畝。其中沿江三益分場示 范園面積103畝,水稻品種為優質香粳8607,養鴨 2000只;沿河大聯分場示范園面積為60畝,養鴨 1200只,鴨子品種均為優質雜交麻鴨。項目的實施 取得了明顯的節本增收效果。7月25日集團公司科教 處與省農科院朱秀柏、陳周前兩位技術專家對實 驗、示范進行了實地考察,對示范取得的成效給予 很高的評價。7月29、30日農場分別在沿江、沿河兩 片召開了“稻鴨共生綠色農業生產技術”試驗、示 范現場會,參會人員看到了下面實施的成效,產生 了對新技術渴求的欲望。
⒊ 外引內訓,技術到位
為了保證試驗示范工作有一個強有力的技術后盾, 在稻鴨共生技術試驗、示范的初期,在集團公司科 教處的引見下,我場與省農科院畜牧所、水稻所建 立了聯系,專門請朱秀柏、陳周前等專家教授來場 開展技術培訓,并指導示范工作。
為了保證技術落實到位,關鍵在于抓好承擔項目的 人員培訓工作。一是抽調技術精、經驗足的技術人 員長期蹲點,加強科技服務力度;二是開展技術培 訓,力求每一項技術都能做到項目承擔人心中有 數,一方面聽取專家的技術傳授,另一方面制訂實 施方案、技術措施等,保證各項技術落實到位。
二、稻鴨共生綠色農業生產技術試驗、示范工作取 得的成效
1、為合理調整農業結構創造了新的條件。稻鴨共生 綠色農業生產技術是傳統稻田放鴨的繼承、創新和 發展;是農牧結合一種新形式;是傳統農業和現代 科技相結合的產物。鴨子為水稻除蟲、除草、施 肥、中耕渾水、刺激生長;稻田為鴨子提供勞作、 覺食、生活、休憩運動的場所。它帶給人們的是稻 作和養殖生產上思想、觀念、方法的全新變革。該 項目技術的推廣,有利于職工增收、企業增效,必 將使我場農業綜合效益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2、進一步調優了農產品的品質。稻鴨共生綠色農業 生產技術在不使用農藥、化肥和除草劑的情況下, 生產無公害大米和鴨肉、鴨蛋,配之以選擇優質品 種、優質種養技術等措施,將真正調優了稻米、鴨 子等產品的品質。
3、降低了勞動強度,節本增效。稻鴨共生綠色農業 生產技術與傳統的水稻生產技術相比,每畝節約施 藥、除草人工2個,節約人工費用40元,少施農藥4 次,節約農藥成本30元,少施尿素10斤,節約化肥 成本6元,每只鴨子節約飼料3斤,節約飼料成本1.5 元,稻田養鴨與漁塘養鴨比較,每只鴨子平均增重 0.43斤,每只增效約1.5元,平均每只鴨子純收益 3.2元。每畝稻田與對照比較,增收稻谷70斤,約增 6%%,增效38元,總計每畝節約成本76元,每畝鴨子 收益64元(按20只放養計),平均每畝共新增178元 收益,按163畝計算,今年稻田養鴨創收益約2.9萬 元。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⒈ 總結經驗,提高認識
試驗、示范結果表明,該項技術是一項低投入、高 產出的環保型農業技術,經濟和社會效益明顯,是 提高土地效益和科學水平一項重要措施。項目的實 施可以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既提高水稻生產 效益的條件下,又發展了養殖業,充分合理利用了 土地、水等資源;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稻米和鴨子 產品的品質,改善水稻生產和鴨子放養的環境,將 對環保型農業的發展以及生產健康綠色食品和農村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降低勞動 強度,節本增收。因此,我們將認真總結今年試 驗、示范的成功經驗,把推廣該項技術,作為利場 利職工的大事抓緊、抓實、抓好。
⒉ 示范帶動逐步發展
在今年的試驗、示范基礎上,2004年將在全場各分 場分別建立100畝以上示范區2個,計劃發展稻田養 鴨2000畝,預期新增效益50萬元。2005年進入全面 推廣階段,計劃推廣面積10000畝,同時在大米、鴨 子產品的加工、品牌戰略等方面做文章,走產業化 發展的路子,向市場要效益。
⒊ 加強服務,解決好示范推廣中遇到的新問題
我場引進稻鴨共生綠色農業生產技術進行試驗、示 范,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時間短,示范面 積小等原因,必將在今后的進一步大面示范推廣中 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新問題。因此,場農業科、獸 醫站、農技推廣中心等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協作,主 動配合種養大戶做好示范、推廣的總結工作,為大 面積推廣積累成熟的技術規范;同時積極爭取項目 扶持;第三要加大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力度,使所 有示范分場做到“家有一張明白紙,戶有一個明白 人”;第四是加強項目的跟蹤服務、管理和宣傳, 及時解決示范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及時宣傳、推 廣好經驗、好做法。(皖河農場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