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農建場六十載 開拓致遠著華章
發布日期:2016-04-05 瀏覽次數:2713
滄桑六十載,甲子演傳奇。從1955年11月圍墾造田以來,安徽農墾華陽河農場經過60年的艱苦創業,已建設成以“三色經濟”為主,集生產、加工、貿易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企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居民幸福指數不斷提高,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回顧華陽河農場的60年歷史,農場人有痛苦、有辛酸,更有自豪、有喜悅。農場在薪火相傳中尋求發展,不斷創新,譜寫了開拓致遠的華章。
墾荒拓土 開啟創業序曲
地處長江岸邊、皖鄂贛三省交界的華陽河,60年前是一個獐兔出沒、蒿草叢生、人煙稀少的半沼澤地帶。1954年,國家計委下達《華陽河流域蓄洪墾殖工程計劃任務書》。1955年11月,在師富祥、孫家禹兩同志的帶領下,十幾名省地機關干部組成墾荒先遣隊到華陽河進行圍墾造田、墾荒種植,正式建立農場,因地處華陽河流域而定名為“安徽省國營華陽河農場”,從此這塊土地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60年來,農場建制歷經多次變化。1965年12月經安徽省委批準成立華陽河墾殖區(地級),轄5個縣級獨立農場;1969年改為南京軍區安徽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下轄6個團(原一至五場及皖河農場)、1個直轄場(九城農場)、一個獨立營(原池州東南湖農場),總人口達6.7萬人,耕地面積28萬畝,2.6萬名職工全部轉為兵團戰士,以軍事化管理模式建設農場。1975年8月兵團撤銷,恢復安徽省國營華陽河農場,下轄5個縣級農場;幾經變更,農場現轄4個科級分場、皖墾棉業公司及社區管理委員會,除教育及公安移交地方管理外,還保留了檢、法等機構。
60年來,華陽河農場匯聚了全國27個省份的機關干部,復員軍人,知識青年,大中專畢業生及大批因生活困難來場就業人員等,他們為農場的建設發展出智出力,辛勤耕耘,奉獻了畢生的精力,創造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如今,經過幾代農場人的拼搏與奉獻,農場已經建設成為安徽農墾規模最大的農業企業,先后獲得了全國模范職工之家、省國資委文明單位、AAAA級全國農墾農機標準化示范農場、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稱號。
推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