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專家會診農業救災 提出生產救災預案
發布日期:2003-07-16 瀏覽次數:2618
安徽日報訊(記者方秀)7月14日,來自省農科院、 安農大和省水利廳等單位的9位農業專家齊集省農 委,就洪災之后如何抓好農業救災工作進行會診, 提出了全省農業生產救災預案。+
預案指出,種植業應按受災類型和受災程度,因地 制宜,分類指導。短期水淹后,作物尚能恢復生產 的地區,應排澇降漬,查苗補苗,加強田管,促進 苗情轉化。因災絕收地區,7月中旬前退水的,應重 點改種玉米、山芋、花生等適應性強的作物,沿淮 地區可補(改)種生育期短的作物,沿江江南地區 可推廣“早翻晚”技術或晚稻催芽直播技術;8月上 旬前退水的地區,可重點改種綠豆、玉米和蔬菜;8 月20日前退水的地區,可重點改種蕎麥、速生蔬菜 和反季節棚室蔬菜等。行蓄洪地區,重點是及早做 好秋種各項準備工作,調整秋種結構,發展高效作 物,抓好秋冬季農業開發。畜牧業方面,要做好畜 禽轉移,保護好種畜禽,特別是母畜;要及時補欄 補飼:7月底前退水的地區,應加大二元雜交生豬和 雜交山羊飼養量,8月底之前退水的,要加大白鵝飼 養量,9月底之前退水,則要加大肉鴨、優質肉雞飼 養量,同時要加強衛生防疫。漁業應及時補放補 養:退水或泄洪時,應盡力做好養殖水域的攔截; 退水后,應抓緊修復沖毀的池塘、網箱等設備,及 時清塘和補放生長速度快、經濟價值高的大規格魚 種和名特優品種;對于稻田及淺水灘涂湖泊,可發 展稻田圍攔網青蝦養殖,并注意衛生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