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關于切實做好淮河流域災后農業生產恢復工作的緊急通知
發布日期:2003-08-05 瀏覽次數:2575
江蘇、安徽、河南、湖北省農業(農林、農機、畜牧、 農墾、鄉鎮企業、漁業)廳(委、局、辦):+
今年入汛以來,特別是6月下旬以后,淮河流域發生了 1991年以來的最大洪水,給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 當前,防汛抗洪救災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勝利,災后重 建和恢復生產的任務很艱巨。為此,災區各級農業部門 要緊急行動起來,在繼續加強抗災救災工作的同時,及 時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災后農業生產恢復上來,精心組織 災區群眾開展生產自救。現就做好淮河流域災后農業生 產恢復工作緊急通知如下:
一、正確認識形勢,切實加強領導
各級農業部門要充分認識這次洪澇災害給農業所造成的 嚴重影響。抓好災后農、牧、漁業和鄉鎮企業恢復生產 是農業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各級農業部門要認真貫徹 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指示精神,以“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為指導,把抗災救災和恢復生產作為當前農業 和農村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來抓。要抓緊研究制定災后 恢復農業生產的意見和方案,把各項抗災自救措施落到 實處。要帶領機關干部和技術人員深入抗災救災第一 線,幫助解決災民在恢復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精心 組織指導農民群眾開展生產自救,盡快恢復農業生產, 最大限度地挽回災害損失。
二、搶排農田漬水,搶修水毀設施+
排澇降漬和修復水毀農田是恢復農業生產的當務之急。 各級農業部門要主動協助地方黨委和政府,廣泛發動、 組織農民群眾,全力投入堵口復堤、排澇降漬、搶修水 毀農田和工程設施等工作。農機部門要加強農業機械和 農機人員的組織調度,盡可能多地調用拖拉機、農用運 輸車以及抽水排澇機械,組織成立物資運輸、排澇降漬 作業隊,及時搶運救災物資,積極投入排澇降漬,充分 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農墾部門要組織農場職工加強轄 區內河道堤防、涵閘橋梁的除險、加固,抓緊修復水毀 農田,及時搶排農田漬水。
三、完善救災預案,狠抓措施落實+
各級農業部門要根據退排水進度、受災程度、不同地 區、不同作物和農時季節,有針對性地科學合理地采取 抗災救災措施。
種植業生產的恢復要針對受災的不同程度,分別采取切 實可行的補救措施。對受災較輕的作物和田塊,要以清 溝排水、增施肥料、防病治蟲為重點,加強田間管理, 促進苗情恢復轉化;對受災較重的作物和田塊,要能保 則保,以查苗補苗為主,不宜輕易改種;對因災絕收的 作物和田塊,要根據退排水情況,搶時間、爭季節,及 時采取改種措施,努力擴大有市場需求、適應性強、短 生育期的玉米、綠豆、牧草、蔬菜等作物面積;對短期 內不能退水、排水的地區,要著手安排秋冬種。+
畜牧業生產的恢復要突出抓好動物疫病防治工作,確保 水災之后無大疫。各級畜牧獸醫部門要抓住國家高度重 視動物疫病防治的契機,加快建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 和撲滅機制,嚴格動物疫情報告制度,抓緊建立重大動 物疫病緊急反應機制。當前,要迅速組織力量,對災區 死亡畜禽進行無害化處理;對被死亡畜禽污染的場地、 過水圈舍、畜禽飲用水徹底進行消毒滅源;嚴格執行強 制免疫措施,組織開展災后免疫注射工作;嚴防病死畜 禽及其產品流入市場,確保消費者的肉食安全;加強飼 養管理,做好飼草飼料脫毒,防止畜禽中毒。同時,要 根據市場行情和消費旺季,積極引導農民及時增養補 欄。
漁業生產的恢復要抓緊組織漁(農)民迅速修復水毀工 程,幫助災民整治魚塘、疏浚淤泥、修復塘基;及時采 取補放補養措施,突出抓好“稻魚工程”;加強魚塘衛 生消毒和水生動物防疫工作。+
鄉鎮企業的生產恢復要與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和體制創 新結合起來,加大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力度,重點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儲藏、保鮮、運輸業,統籌村鎮搬 遷和小城鎮建設,促進鄉鎮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對 地處行蓄洪區和災害易發區域的企業不得就地重建、復 產。對不符合產業政策、技術落后的企業,要加快轉產 和技術改造。+
行蓄洪區的農業結構調整,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因 地制宜地發展農、林、牧、漁業,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 構,實行農業綜合開發,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
四、加強組織服務,落實扶持政策
各級農業部門要按照農作物改種補種、畜禽增養補欄、 漁業補苗放苗的需要,及時組織調劑、調運恢復生產急 需的種子種苗和畜禽良種。組織好救災化肥、救災柴油 以及農藥、獸(魚)藥、消毒藥、疫苗等生產資料的供 應。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組織成立技術專家組,開展 技術培訓,深入災區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指導,推廣救災 減災技術,同時要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刊等媒體, 加強信息引導、技術指導和宣傳工作。加強農資市場監 督和管理,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劣農資和搶魚、偷 魚、電魚、毒魚、炸魚等違法行為,同時要及時調解因 災引起的農(漁)民糾紛,保持正常的生產、生活秩 序,切實維護農民利益。
各級農業部門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在當地黨 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把扶持災區和減輕災區農民負 擔的各項政策規定逐項落實到每個受災戶。要主動配合 有關部門調查核實災情,按照“輕災少減,重災多減, 特重全免”的原則,切實做好農(牧)業稅的災歉減免 工作。協助有關部門落實各項救災補償措施。積極配合 有關部門組織好災區農民外出務工,搞好職業技能培 訓,與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進行溝通,爭取有更多的農 民外出務工。在安排今年下半年和明年項目投資時,實 行向災區傾斜的政策。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央減輕 農民負擔和農村稅費改革的各項政策,堅決停止一切專 門面向農民出錢出工的達標升級和評比活動。各地各部 門在幫助災區農村重建工作中,不留投資缺口,不得要 求農民配套,不得強迫農民以資代勞。嚴格控制和壓縮 非生產性支出,嚴禁將“一事一議”變成固定的收費項 目。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不得強迫農民種這種那,不得 強制農民接受經營性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