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在线字幕免费观看电视剧网,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pacopacomama熟女,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

農墾:在現代化道路上闊步前進

農墾:在現代化道路上闊步前進

發布日期:2002-11-11 瀏覽次數:3908

農墾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適應特殊的需要而創建 并逐步發展起來的。從它創建的那一天開始,黨中 央就賦予了它探索我國農業現代化道路、為農民和 農村提供示范的歷史使命。50多年來,在黨中央三 代領導集體的親切關懷下,經過三代農墾人艱苦卓 絕的奮斗,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農墾已經建設成 為一個擁有1200萬人口、近2000家國有農場、20000 多家二三產業企業、2500億元資產的經濟社會系 統,成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并 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現代化中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 +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13年,是我們黨與時俱 進、開拓創新的13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 成績的13年,也是農墾在現代化道路上闊步前進的 13年。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農墾 工作,為農墾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政策 條件和外部環境。江澤民總書記先后視察新疆兵 團、河南、黑龍江和海南等墾區,對工作在農墾戰 線上的廣大干部職工給予親切關懷,對農墾的改革 與發展做出重要指示。特別是在視察黑龍江墾區 時,總書記向農墾發出了“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的號召,不僅使農墾人倍受鼓舞,而且為農墾的發 展指明了方向。按照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和中央的方 針政策,近些年來,農墾圍繞推進現代化,積極探 索,開拓創新,邁出了可喜的步伐。+ 一、深化改革,為現代化創造充滿活力的體制和機 制條件
現代化不僅僅是生產力的現代化,它還需要有一個 先進的體制和機制作保障。十三屆四中全會后,農 墾的改革從過去以放權讓利為主的利益調整,轉向 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以產權改革 為核心各項改革全面推進的新階段。農墾系統按照 中央的方針政策,從自身實際出發,對傳統的管理 體制和運行機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為發展生 產力和推進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實施國有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非國有經濟, 形成多種所有制經濟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格局。 過去,農墾系統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全民所有制經 濟。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各墾區破除國有國營 的單一全民所有制觀念,在堅持國有經濟為主體的 前提下,放手發展非國有經濟,目前已初步形成以 國有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 局。農業領域,從完全的國有國營變為國家所有、 職工家庭或其他非國有經濟組織經營,實現了國有 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到2001年,國有農場 95%以上的農業從業人員通過土地承包或租賃擁有 了土地使用權。同時,農業生產性固定資產的所有 權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86%的農機具已為職 工個人所有、9%的橡膠樹實行了股份合作或作價轉 讓給職工個人經營。二、三產業領域,90%以上的 企業完成了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合作和股份 制經營等多種形式的產權制度改革,全系統近2萬家 國有二、三產業企業改變了國有國營的經營方式, 所有制結構和公有制的實現形式趨于多樣化。僅在 1998年至2001年的4年中,農墾系統就對6000多家 二、三產業企業實施了出售、破產、兼并。隨著國 有經濟在部分領域的逐步退出,非國有經濟得到快 速發展。到2001年末,農墾系統非國有經濟的經營 單位已發展到34.66萬個,擁有資產425.7億元,從 業人員近130萬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23.83億元, 在農墾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經從1978年的11% 增加到近29%。特別是在職工家庭副業或庭院經濟 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職工自營經濟,以其獨有的農墾 特色和強大的生命力,在部分墾區大規模興起,成 為農墾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黑龍江墾區為例, 1993年職工自營經濟實現總產值10.97億元,利潤 5.33億元,從業者人均收入1368元,到2001年,職 工自營經濟實現總產值已達65億元,利潤23億元, 從業者人均收入5300元。+ 深化農業改革,構建與現代化相適應的農業經營體 制。1983年,農墾系統針對國有農場農業生產長期 高度集中、吃大鍋飯的經營體制,借鑒發達國家的 農業經營模式和我國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在農業 上推行了以職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大農場套小農 場的雙層經營體制。但是,如何使職工家庭農場真 正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仍然是農業改革的重要課 題。90年代初期,黑龍江墾區針對興辦家庭農場后 出現的“農場出錢,職工種地”,家庭農場負盈不 負虧的問題,對家庭農場實行了“四到戶”和“兩 自理”(土地承包到戶、核算到戶、盈虧到戶、風 險到戶,生產費和生活費由職工家庭農場自理)的 改革。這項改革很快在農墾系統全面推開。“四到 戶”、“兩自理”對國有農場的改革具有突破性意 義,它徹底改變了農業職工的工資分配制度,確立 了他們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生產、投資、利益和風 險主體地位。特別是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后,農墾 系統通過完善土地承包關系,延長土地承包期,擴 大家庭農場的經營自主權,加強服務體系建設等手 段,使農業職工的土地承包權、生產自主權和經營 收益權得到保障。目前,在種植業中,實行職工家 庭農場承包、租賃或股份合作經營的土地面積已達 到全系統種植業經營總面積的95%,土地承包期普 遍延長到5-10年,有的延長到30年;農業職工生活 費自理金額近73億元,自理率達到94%,生產費自 理金額近14億元,自理率達到90%左右。隨著農業 改革的穩步推進,一批具有相當經營規模、以現代 科技裝備為依托、能與發達國家農業經營主體競爭 的現代家庭農場雛形,在部分墾區已悄然出現。如 黑龍江墾區,經營旱地1000畝以上和水田300畝以上 的家庭農場已有1萬多個。+ 按照現代化企業制度要求,重塑墾區管理體制。 1995年,農業部在武漢召開了全國農墾經濟體制改 革工作會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精 神。在這次會議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墾區管理體 制要逐步向集團化、公司化體制轉變的改革方向。 按照會議要求,各地開始對墾區管理體制和國有農 場的制度創新進行積極的探索。目前,80%有直屬 企業的墾區完成了企業集團的體制改革,墾區原主 管部門與所屬企業的行政隸屬關系逐步朝著母子公 司關系轉變,內部法人治理結構逐步建立完善,集 團公司的職能開始向戰略研究、資本運作、市場開 拓等方面轉移。國有農場的改革也根據實際采取了 不同的改革模式,一部分農場根據墾區產業化經營 和區域布局的要求,改造成了產業化專業公司的基 地或分公司,不再保留原農場的獨立法人資格;一 部分農場通過兼并整合,改造成了現代農業企業或 產業化專業公司,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規范為獨立的 市場競爭主體;浙江、福建等墾區的一些小農場則 已租賃、轉讓、拍賣給了社會法人或個人經營,實 行了更加靈活的經營機制。在墾區和農場的改制過 程中,突出了三個重點,一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規 范,構造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二是積極創造條 件,實行股權多元化,改變單一國有獨資的結構。 三是處理好政企關系,逐步弱化行政管理職能并積 極創造條件把承擔的社會職能全部移交出去,實現 政企分開。農墾系統過去所形成的以行政隸屬關系 為主要紐帶的傳統管理體制正在向以現代企業制度 為特征、行政管理和資產聯結相結合的集團化、公 司化、產業化的現代企業組織管理結構轉變。這項 改革是新中國農墾發展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 深刻變革,標志著傳統的墾區管理體制向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體制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它有利于發揮 墾區整體優勢,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有利于農 墾經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墾區經濟的持續快速發 展。+ 推進以減輕企業負擔為重點的各項配套改革,為經 濟發展、職工增收提供有利的體制環境。一是找到 了一條實現農墾企業政企分開的有效途徑。農墾企 業辦社會、管社會問題,一直是困擾農墾改革和發 展的大問題。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后,農墾系統根 據中央關于政企分開的改革目標,結合墾區和企業 的實際,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對分離企業的 社會職能進行了積極探索。有的將社會職能一次性 全部移交給地方政府管理,有的實行了分項分批逐 步移交,有的在墾區或企業的內部實行了企業經營 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的分開,還有的在農場設立管 理區,賦予相應的政府管理職能,統籌管理農場的 社會行政事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企業負擔,提 高了企業市場競爭力。到2001年末,全系統40%左 右的墾區已制定了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的方案,正 在逐步移交或已將企業辦社會職能全部移交給了地 方政府。二是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不斷完善。改革開 放初期,農墾企業的各項勞動保障制度基本上采取 企業自保的封閉運行式管理,不僅保障能力弱、運 行不規范,而且給農墾企業增加了沉重的負擔。 1991年以后,隨著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 善,農墾企業以養老保障為重點的勞動保障體系逐 步納入到全社會的保障體系之中,并逐步得以規 范。到2001年末,全國農墾有228萬職工和122萬離 退休人員實行了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分別占企 業職工的65%和離退休人員的74%。+ 二、調整結構,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區域布局的合理化,是現代經濟 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對 此,農墾系統上下給予了高度重視。特別是黨的十 四大以來,各墾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 托,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 產業,并運用先進科技和裝備加大對傳統產業改造 的力度,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布局合 理化,產業競爭力明顯提高。+ 三次產業結構及各產業內部結構得到優化。從全國 農墾系統看,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 1990年的50:33.5:16.5調整為2001年的40.7: 34.7:24.6。部分墾區二、三產業比重大幅度提 高。京津滬等大城市及江蘇、浙江、福建、廣州等 沿海發達地區墾區的二三產業比重占70%以上。各 產業內部結構變化也進一步優化。在農業結構中, 經濟作物和優質產品比重明顯增加,畜牧業迅速發 展。在工業結構中,過去結構單一、小規模、低水 平、重復建設、布局分散的格局有了明顯改變,初 步形成十大支柱行業,不少行業在國內外市場具有 較強的競爭力。在第三產業結構中,傳統的商品流 通業、服務業穩步發展,旅游、交通運輸、超市、 批發市場等新興三產行業迅速崛起,并涌現了一批 知名企業。如上海農工商超市,1994年以200萬元資 產起家,通過一系列的市場化改革和運作,規模急 劇擴大,到2001年開設直營門點325家,年銷售額達 到75億元,在全國零售商業企業百強排行榜中居第5 位,在全國連鎖企業百強排行榜中居第3位。
通過產業化經營,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 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黨的十四大后,農墾系統在 農工商綜合經營基礎上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以市場為 導向,大力推進種養加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 化經營,培育了一批優勢產業和企業。13年來,通 過市場機制的作用和對自身資源優勢的挖掘,農墾 在優質大豆、專用面粉、優質大米、棉花、天然橡 膠、乳業、種業、劍麻、糖業、酒業等產業領域初 步確立了自己的優勢地位,一批有較強競爭實力的 龍頭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并建設了一批規 模大、水平高的生產基地,各具優勢的產業化經營 布局基本形成。到2001年底,據不完全統計,全國 農墾系統已建立與農戶有比較穩定的利益聯結關系 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共有800多個,省級重點龍頭 企業47個,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9個,實現總產值 475.29億元,產值利稅率6.65%,龍頭企業銷售總 收入為452.6億元,凈利潤為18.42億元。其中天津 王朝葡萄釀酒有限公司、上海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 司、黑龍江完達山乳業集團、廣東東方劍麻集團有 限公司等大型龍頭企業已經逐步成為本產業的中堅 力量,并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能力。如“王朝”帶 動1萬農戶,吸納3萬農民就業;“光明”已成為輻 射全國多個省市區,集科研、育種、奶牛飼養、乳 制品加工、營銷為一體的大型股份上市公司;“完 達山”帶動全省22個縣市10萬頭奶牛,受益農戶3萬 戶,人口12萬人;“東方劍麻”帶動了1萬農戶。通 過產業化經營,改變了農墾農業單純從事原料生產 的傳統,實現了農產品加工的多次轉化和多次增值 增效,提高了農戶收入以及農業的自我積累和自我 發展能力,也為農業現代化開辟了更加廣闊的天 地。+ 用先進科技、裝備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和 現代化。13年來,農墾始終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的思想,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加速技術 進步,有力地促進了產業升級和現代化。在農業領 域,廣泛運用新品種、新技術和先進裝備,特別是 一些墾區在若干關鍵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和大面積推 廣,使得農業的生產力水平和效益水平大幅度提 高。如新疆兵團在節水灌溉技術上的突破,在較短 時間內發展到170多萬畝耕地使用大田膜下滴灌技 術,創造了農田大面積應用規模上的世界第一。這 項技術的推廣應用引發了灌區內農業生產的變革, 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農業用水方式,農業生產方式 和農業結構,極大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促進了生 態環境的保護、改善和建設。黑龍江墾區奶牛業實 行的規范化飼養、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以及飼 料加工機械化、擠奶機械化等,從根本上提高了奶 牛科學飼養水平和經濟效益水平。云南墾區在橡膠 栽培技術上的突破,使墾區大面積干膠平均畝產連 續多年超過100公斤,成為世界上單位面積產量最高 的地區之一,割制技術改革和全面推廣,在短時間 內大幅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生產成本。目 前,農墾系統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95%以上, 農業新技術的覆蓋率達到70%,農業綜合機械化率 達到80%以上。在工業領域,以技術改造為重點, 引進新技術、新裝備,淘汰舊設施,改進落后工藝 和裝備,主要工業行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提高。 特別是一些大企業和企業集團,適應國內外市場競 爭需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機制,為技術進步和 產業升級提供了機制上的保障。
調整區域布局,逐步形成具有農墾特色和優勢的產 業帶。1989年以來,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雙重作 用下,農墾產業布局逐步得到調整,區域資源的優 勢進一步得到發揮,長期以來墾區發展特色不突 出、農業生產“小而全”的格局被打破,符合墾區 資源特點、體現墾區優勢、經營效益好的產業帶和 產業群正在形成。如北京、上海等城郊型墾區的都 市農業,黑龍江、內蒙墾區的優質糧豆生產和畜牧 業生產,新疆建設兵團的棉花和畜牧業,海南、云 南墾區的天然橡膠及熱帶稀有果品,廣東、廣西墾 區的劍麻和糖業,江蘇、安徽等墾區的種業等等。 目前,以糧豆生產為主的黑龍江、內蒙古等墾區提 供的商品糧總規模達到700多萬噸,占農墾商品糧總 量的60%以上;以棉花生產為主的新疆兵團、湖北 等墾區生產的棉花達到83萬噸,占農墾商品棉的 90%以上,占全國棉花總產量的20%左右;以天然 橡膠生產為主的海南、云南墾區年產干膠35萬多 噸,占全國天然橡膠總產量的75%;以乳業生產為 主的北京、上海等城郊墾區年提供液體奶75萬噸, 占大中城市供應量的50%。+ 三、擴大對外開放,為現代化開辟更加廣闊的空間 + 現代化是一個開放的、國際化的概念。特別是在經 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形勢下,衡量一個產業或者一 個經濟系統的現代化水平不能不看它的開放程度、 國際化程度。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農墾系 統一直處于封閉狀態,與外界特別是與國外的經濟 技術交流和合作很少。改革開放后,這種局面有了 很大的改觀。90年代以來,農墾系統開始實施全方 位對外開放戰略,加速了農墾經濟與國際接軌的進 程,促進了墾區經濟結構的優化和企業技術、裝備 及管理水平的提高。+ 引資結構發生變化,投資效益明顯提高。過去農墾 系統引進的外資以國際金融組織、外國政府投資為 主,近年來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外商 投資的項目增加,領域由沿海向內地延伸、由加工 業向第一三產業擴展,項目的技術水平和效益水平 也有明顯的提高。如黑龍江墾區,“九五”期間完 成利用外資項目27項,實際利用外資1億多美元,項 目涉及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上海 墾區目前正常運營的三資企業達52戶,注冊資本 (換算成美元)近3億美元,2001年營業收入42億 元,利潤3.5億元,創匯3000多萬美元。+ 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了發展空間。隨著農墾 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在許多領域已經具備了一定 的開發境外資源和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如在圓滿 完成對外援助項目的同時,還在非洲、獨聯體國 家、東南亞、拉丁美洲創辦了一批能夠發揮農墾自 身優勢的農牧企業,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經驗。新疆 兵團已經在12個國家設立各類境外企業19家,如與 古巴合作興建的新天古巴水稻試驗農場,其水稻單 產是當地的5倍以上。廣東農墾在所羅門創辦的華羅 家禽有限公司,生產的雛雞和雞蛋等產品已經占有 當地60%以上的市場份額。江蘇農墾積極實施“非 洲工程”,在贊比亞辦起友誼農場、喜洋洋農場和 中華農場,擁有了3萬畝土地的永久性產權。10年 來,這三個農場向贊比亞累計提供糧豆2萬多噸,鮮 奶1000萬公升以及在量的肉類、蔬菜,并向社會提 供了400多個就業機會,得到贊比亞政府、我國外交 部和外經貿部的一致好評。黑龍江農墾通過勞務輸 出,在俄羅斯的5個地區租賃經營耕地總計15萬畝, 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森林采伐生產,對豐富當地 的糧食和副食品供應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北京農墾 在境外的4個項目,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業績。特別是 設在莫斯科的北京烤鴨店有限公司,去年3月正式開 業后,當年實現營業收入30萬美元。+ 對外貿易穩步增長,出口規模不斷擴大。農產品的 出口是農墾的傳統項目,主要是大豆、棉花、茶 葉、水果等大宗農產品及豬牛羊等畜產品的出口。 在十幾年的發展中,不斷適應國際市場供求關系的 變化,調整出口結構,以優質低價的農產品開拓和 占領國際市場。2001年,出口總額達到86.24億元, 是1989年的3倍,占全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6.25%, 年出口總金額超億元的墾區已經發展到14個。另據 對24個墾區的調查,截至2001年,年銷售額在100萬 元以上的出口企業已有196家,其中,有自營進出口 權的企業從無到有,達到了136家,這些企業2001年 出口總金額達到5億多美元,其中自營出口額近一 半。特別是部分優、特、新產品的出口份額在全國 出口總量中已占有相當份額,其中,優質大豆出口 約占全國大豆出口總量的60%;優質棉花出口約占 全國棉花出口總量的50%;劍麻纖維及其制品出口 幾乎全部由農墾系統提供,蕃茄醬出口約占全國出 口總量的30%,活豬出口約占全國活豬出口的 15%。+ 四、加強環境建設,使農墾現代化建立在可持續發 展的基礎上
搞現代化建設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建立在環境 污染、資源破壞基礎上的現代化不是真正的現代 化,是不能長久的。農墾的歷史從一定意義上說是 一部農業開發的歷史。在短缺經濟時代,為了滿足 人民生活和國家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要,農墾進 行了大規模的開荒運動。近年來,特別是黨中央明 確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農墾系統在加快 經濟發展的同時,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和區域經濟社 會的協調發展,使現代化建立在更加堅實的基礎 上,并逐步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生態環境得到恢復和保護。農墾在開發建設中堅持 資源開發和保護相結合的方針,采取合理的開荒方 法和耕作制度,加強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在對 熱帶亞熱帶地區的開發過程中,按照林網化、梯田 化、覆蓋化的要求,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 合的辦法防止水土流失,構建出新的生態系統;對 新疆戈壁荒漠地區的開發,以防風固沙為重點,注 意營造農田防護林,實行草田輪作,將沙漠改造為 綠洲,形成良好的綠洲農業生態系統;對北大荒沼 澤地區的開發,重點是防洪、防澇為主的水利建設 和防風固土為主的農田防護林帶建設;對沿江濱湖 地區,注意汲取前期開發的經驗教訓,80年代后不 再進行圍墾,實行了退耕還漁,大力發展水產養殖 業和水生作物等等。特別是90年代以來,以黑龍江 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生態示范區建設、新疆兵團生態 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為核心,配合國家實施的西部退 耕還林規劃,農墾系統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入了 新的階段。黑龍江墾區自然保護區個數由1996年的8 個上升到目前的18個,面積由78千公頃擴大到300千 公頃,使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以及小興安嶺余脈等 區域的原始生態系統得以保存,57種野生動物物種 和16種植物物種得到了有效保護,尤其是加大了對 濕地的保護力度,實行退耕還濕,到2000年,還濕 地約70千公頃。對于地處西部的新疆兵團,防風固 沙,保護水源等成為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 1998年以來,新疆兵團實施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 特別是落實國務院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作取得良好 效果,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平方公里,治理荒漠 化面積405平方公里,治理三化草地48平方公里,植 樹造林近3000公頃,退耕還林還草15余千公頃,森 林資源面積達1255千公頃,森林覆蓋率達5.6%,在 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環境惡化的趨勢,為經濟社會的 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小城鎮的發展成為農墾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也 為今后的現代化創造了條件。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 以來的十余年間,農墾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農 墾小城鎮的建設,而小城鎮的發展又為改善農墾人 生活環境和提高生活質量,帶動墾區經濟和社會發 展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總體上看,農場的城鎮 化已經初具規模,建設水平高于周邊農村,相當多 的小城鎮已經成為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根據調查顯示,主要墾區人口規模在5000人以上的 小城鎮已有600多個。隨著小城鎮建設的進一步發 展,農墾人的生活質量和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生活 環境得到明顯改變。據對全國農場的不完全統計, 50%以上墾區的職工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84% 的職工用上了清潔衛生自來水,70%的職工用上了 干凈安全的氣化燃料,90%以上的職工家庭通了衛 星電視、程控電話,其中30%的住戶擁有電話1部以 上。另外,學校、醫院及圖書館、影劇院、體育場 等文化娛樂設施極大地豐富了城鎮居民的業余生 活,提高了城鎮居民的文化素質。小城鎮的繁榮和 發展,不僅成為吸納外來人口和促進非農產業發展 的載體,而且也將為今后農墾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墾 區的現代化提供新的動力。+ 五、農墾在推進自身現代化的同時,還為農業和農 村的現代化提供了示范
幾十年來,農墾系統始終致力于探索我國農業現代 化道路,為農村提供示范。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 后,農墾在改革和調整中不斷發展壯大,總體實力 不斷增強,對農村的示范帶動作用也得到更好的發 揮。
農業科技的示范帶動。從總體上看,農墾的農業機 械化裝備水平一直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以家庭承 包為基礎的農業雙層經營體制已基本形成,大農場 發揮統一經營和產前、產中、產后的社會化服務優 勢,可為承包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農墾還建有比 較完善的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體系,科技進步對農 業增長的貢獻率均高于當地平均水平。部分墾區農 業現代化的主要指標已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在農墾事業的發展過程中,農墾不僅以自己對農業 現代化的不懈探索在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 先鋒作用,使農民看到了榜樣,而且還以實際行動 幫助周邊農村培訓了大批技術人員,提供了優質的 農機作業服務和大量的農作物及畜禽良種,示范帶 動農村農民科學種田,使農民得到了實惠。據黑龍 江墾區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墾區研制的200多項農 業科技成果,在墾區推廣應用的同時,還輻射傳播 到周邊農村41個縣市,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 會效益。如大豆“三壟”栽培技術,地方農村每年 應用面積達1500多萬畝,畝增產15公斤,畝增收20 多元;“北豐系列大豆”品種,每年在地方農村推 廣1000多萬畝,畝增產10公斤,畝增收15元;“空 育131”等水稻良種,每年在地方農村推廣800多萬 畝,畝增產50公斤,畝增收50元;大豆、小麥、水 稻、玉米種衣劑每年在地方推廣500多萬畝。僅以上 良種良法在地方的推廣應用,每年就使當地農民直 接增加收入10億元左右。+ 產業的示范帶動。與農村比,農墾企業不僅產業優 勢、科技優勢、規模優勢突出,而且還具有組織化 程度高的顯著優勢。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各墾 區圍繞主導產業的發展,在農工商綜合經營的基礎 上,進一步實行了公司+職工家庭的產業化經營模 式,在糧棉油膠等大宗傳統農產品產業及種業、奶 業、糖業、劍麻等熱作產業發展了一大批有較強市 場競爭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僅對所在地區 的產業發展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而且通過跨區輻 射,甚至帶動了一些農業產業領域的發展和升級。 以奶業為例,農墾奶業在中國奶業發展中一直起著 重要的骨干帶動作用,在全國大中城市的液態奶市 場占有率超過50%;農墾的奶牛單產水平高于全國 平均水平33%,全國成年母牛年產奶7000-8000公斤 的核心群大部分都集中在農墾系統;農墾建有較為 完善的畜牧獸醫服務網絡,奶牛飼養規模較大的墾 區和乳品企業還有較完備的育種中心、技術培訓中 心、產品研發中心,可以為生產部門提供產前、產 中、產后全程服務,其奶牛繁育體系建設、飼養科 技水平、產品開發能力在全國均居于領先地位,在 北京、上海的奶牛育種中心和天津、西安、重慶的 奶用種公牛站,為全國各地提供了大量良種高產奶 牛的種質基因。近幾年,農墾在發展農業產業化進 程中,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和企業集 團,通過他們的兼并、收購、聯合,跨區建廠、建 基地,示范和帶動了全國奶業的大發展。+ 先進文化的示范帶動。農墾系統有400多個國有農場 分布在我國西南、西北和東北6000多公里邊境線上 和少數民族地區,從總體上看,農墾系統的教育、 文化、醫療體系已經比較健全,除個別地方外,大 多數墾區的已經具備較完整的教育、宣傳、醫療等 網絡,即使偏僻地區的農場,也有較完整的九年制 教育和廣播通訊網。周圍的農民,把農場當成了當 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因此,農墾在以先進生 產力示范帶動當地農村的同時,也以先進的文化向 邊疆少數民族廣大農村作出了示范,為加快邊疆民 族地區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作出了巨大 的貢獻。以云南墾區為例,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邊 疆省,佤族、哈尼族、基諾族等少數民族基本是從 原始社會末期一步跨入社會主義,國有農場絕大數 地處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墾區從50年代中期試種成 功并初建一批橡膠農場后,就開始把幫助和扶持邊 疆少數民族發展民營橡膠,加快脫貧致富,發展邊 疆經濟作為已任。多年來,農場在技術、資金、生 產資料等各方面為當地提供大量的無償援助。近幾 年,還采取優勢互補、聯合開發的方式,進一步加 快了邊疆農村橡膠和熱作產業的發展。目前,在云 南省南部邊疆民族地區的27個縣中,有15個民族種 植橡膠,部分村寨有50%的收入來源于橡膠。農墾 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建設,大大改善了當地 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條件。比如,農墾在邊遠山區 布點建隊,生產隊建到那里,公路就修到那里,電 線就架到那里,學校和衛生所就開辦到那里,與當 地群眾共同受益,幫助邊遠山寨解決了許多生產生 活難題。據初步統計,云南墾區在邊疆修筑主干公 路1800多公里,橋梁200多座;建設水電站27座,裝 機總容量79480千瓦,變電設備1500多臺,架設高壓 線路2500多公里,電訊線路2200多公里;修建了中 型以上水庫49座,總蓄水能力1500萬立方米;建立 中專2所、中小學155所、醫療院、所(室)202個, 以及電視差轉臺和各項文化、體育設施,改善了民 族地區的文化條件。+ 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推進現代化的 新的發展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也進入了一個 新階段。農墾雖然在現代化道路上邁出了較大的步 伐,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 要繼續深入貫徹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 想,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把改革和發展 結合起來,以推進農墾經濟結構戰略性性調整為主 線,全面提升農墾經濟的整體素質,著力增強農墾 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優勢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綜 合競爭力,實現經濟繁榮、職工富裕、墾區穩定, 并完成好“三個作用、一個力量” 的戰略任務,即 在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起示范作用,在優質農產 品生產中發揮骨干作用,在中國農業參與國際競中 起帶動作用,并成為促進邊疆地區經濟文化繁榮、 維護民族團結和鞏固邊境安全的重要力量。為此, 要突出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以促進生產力發展為目標,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國 有企業的戰略調整和改組,盡快形成多種所有制經 濟并存和競相發展的格局,實現農墾所有制結構的 全面優化。通過多種形式的改組、改制,使國有資 本從非主導產業和中小企業中基本退出;通過重組 國有優質資產,形成一批以現代企業制度為特征、 具有規模和產業優勢、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專業集團 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墾區經濟中發揮主導作 用;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扶持個體私營企業等非 國有經濟的發展,使墾區非國有經濟比重有明顯提 高。+ 以提高競爭力為核心,努力把一產做強、二產做 大、三產做快,并通過產業化經營,使三次產業聯 結為一個有機整體,實現更大的結構效益,從而構 筑起融入全球的農墾經濟產業結構。圍繞主導產業 的優化升級,對農墾的三次產業進行全面整合,重 點解決農墾產業結構單一、布局分散、產加銷脫 節、優勢不優的問題,從整體上提高農墾經濟的競 爭力。+ 以發揮比較優勢為出發點,構筑專業分工、合作的 農墾經濟區域結構。合理確定不同墾區的地域分工 格局,使主要農產品向優勢墾區集中,構造有墾區 特色的農業產業帶和產業群,徹底打破“小而全” 和農業結構趨同的生產格局,推動農墾農業向區域 化、專業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解決好經濟發展中 存在的資源浪費、破壞生態等問題。+ 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目標,全面調整優化 農墾組織管理結構,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體制要求的農墾管理體制和企業運行機制。以產業 化經營為主線,重組墾區各類資源,理順各個管理 層次和經營環節,形成以集團化、公司化、產業化 的體制框架和運行方式為主的農墾組織管理結構, 解決影響農墾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 推進現代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前進的道路 上必然還會遇到新的困難和問題。但我們堅信,只 要我們按照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 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扎扎實實做好各項工 作,就一定能夠在現代化建設中取得新的更大的勝 利。+ 農業部農墾局

關注安徽農墾官方微信平臺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