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創舉——新中國屯墾戍邊事業的光輝實踐
發布日期:2002-11-11 瀏覽次數:4234
這是新中國屯墾戍邊事業的宣言書。隨后,人民解 放軍10.5萬名官兵集體就地轉業,組建新疆軍 區生產建設兵團,從此開始了一手拿槍、一手拿鎬 的新長征。+ 此后,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黨中央先 后從祖國內地調集了大批的轉業軍人和有志青年加 入到兵團的建設行列,為兵團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活 力,到1966年,兵團職工總數即達到80多萬 人,所創造的工農業總產值占到新疆整個工農業總 產值的四分之一還強。這一時期,兵團經濟以年均 18.5%的速度增長,兵團事業迎來了第一次的 輝煌。+ 十年動亂,兵團難逃厄運,1975年3月,兵團建制被 撤消。+ 1981年8月,鄧小平同志親臨新疆視察,明確 表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恢復起來確實有必要”, 并指出“生產建設兵團是穩定新疆的核心。”很 快,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做出了恢復新疆生產建設 兵團的決定。1982年6月,兵團建制正式恢 復,新中國的屯墾戍邊事業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 黨的第三代領導核心更加重視和關心兵團。199 0年8月和1998年7月,江澤民總書記兩次視 察兵團,肯定“生產建設兵團這種既屯墾又戍邊的 特殊組織形式,符合我國國情和新疆實際,其作用 是其他任何組織難以替代的”,要求兵團做新疆生 產建設的模范、安定團結的模范,民族團結的模 范,以及穩定新疆和鞏固邊防的模范”。1997 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就進一步加強新疆生 產建設兵團工作發出通知,明確重申了兵團的地 位、性質、任務和作用,為兵團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壯大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保證。+ 兵團黨委書記、政委陳德敏說:“兵團事業每前進 一步都離不開黨的三代領導集體的關心與支持,正 是由于黨的三代領導核心的高瞻遠矚,深謀遠慮, 才有了新中國屯墾戍邊事業的不斷發展壯大。”
努力實踐黨的全心全意為各族人民服務的宗旨,樹 立中央支援地方、內地支援邊疆、各兄弟民族間相 互支援的典范 。
西域屯墾,始于漢代,但多為“一代而終”。新中 國的屯墾事業與封建王朝屯墾最本質的區別在于把 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一個繁榮、富強新中國的崇高 理想與各民族追求美好幸福新生活的愿望結合在了 一起,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正是共產黨人為了各民 族的最高利益而凝成的一個為各族人民辦好事的偉 大集體。
幾十年來,兵團始終奉行著不與民爭利的信條,在 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的周圍和20 19公里的邊境線上,開墾出了1600萬畝的良 田,建起了14個生產建設師、185個團場和石 河子、五家渠、北屯、阿拉爾等一大批美麗的軍墾 城鎮,創造了人類開發史上的一個又一個奇跡。+ 兵團農二師二十九團所在地“烏瓦”,維吾爾語意 為“兔子不拉屎的地方”,這里的土壤含鹽量曾高 達10%,根本不適于耕種。但軍墾戰士經過40 多年不懈的斗爭,如今這里變成了麥浪翻滾、果菽 飄香的塞外江南。+ 在新疆棉花主產區之一的瑪納斯墾區,兵團人兩次 創下了大面積棉花單產的全國記錄,打破了北緯4 2.5度地區不能植棉的國際定論。+ 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一顆人造衛星在古爾班 通古特灰黃的沙漠中發現了一個綠色的半島。聯合 國派出的17人的考察團實地考察后,不覺驚嘆: 這是由兵團一五○團的軍墾戰士們將沙漠逼退了6 0公里而形成的一片人造綠洲!+ 如今,新疆每三畝半耕地中就有一畝是兵團人開墾 的。兵團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優質棉生產和出口基 地以及國家重要的糧食和畜產品生產基地。+ 新疆剛解放時沒有工業,一盒火柴可以換回一公斤 羊毛。為了興辦新疆自己的工業,在王震將軍的倡 導下,軍墾戰士每人少領一套軍裝,甚至在衣服上 少做一個衣領、兩個口袋,帽子上省去帽沿,用這 種節衣縮食的辦法,建起了新疆的第一批毛紡廠、 鋼鐵廠、制糖廠,新疆的現代化工業由此奠基。之 后,兵團又兩次將已經建成的一批工交建商企業無 償移交給地方政府。+ 此外,兵團還積極幫助地方規劃土地、修渠架橋、 培訓人才等,先后共治理了上百條河流,修建了3 000多項灌溉工程,抽調了上萬名優秀干部支援 地方的經濟建設,為地方培訓農業技術人員2萬多 人次,為地方農牧民治病700多萬人次。兵團農 七師將花費了10多億元治理好的2億立方米的奎 屯河無償提供給了烏蘇縣各族人民,烏蘇縣因此成 為全疆的農業大縣。然而,少有人知的是,先后有 100多位兵團職工為了這條河的治理,獻出了自 己寶貴的生命。+ 新疆與8個國家接壤,邊境線長達5600多公 里。而兵團則在長達2000多公里、縱深30多 公里的邊境線上建起了58個農牧團場,形成了一 道堅不可摧的國防屏障。1969年6月,一六一 團女戰士孫龍珍為保衛祖國領土不受入侵而英勇犧 牲,時年29歲,腹中還有她那未出世的已經6個 月的孩子。正是靠著對祖國母親的一腔赤誠,邊境 團場的干部職工幾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地堅守在條 件艱苦的國境線上,沒有丟失祖國的一寸領土,這 些不穿軍裝、永不換防的兵團人以自己的忠誠、熱 血乃至生命在祖國的西北邊陲筑起了一道新的長 城,成為共和國永不移動的有生命的界碑。+ 在兵團的每一個團場,都有一個特殊的連隊,這里 長眠著那些為開發和保衛邊疆獻出了生命的軍墾英 烈們。他們的故鄉在草長鶯飛、繁華富饒的祖國內 地,然而是偉大的軍墾事業召喚著他們,是到祖國 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豪情激蕩著他們,使他們遠離故 土,拋卻繁華,將內地先進的文化、文明傳播到了 這里。正是這些懷有革命的浪漫主義情懷的優秀個 體匯萃在一起,結成了一個充滿理想、信念和奉獻 精神的英雄群體,才造就了偉大的兵團事業和以愛 國主義、無私奉獻為核心的偉大的兵團精神。+ 與時俱進,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展示屯墾 戍邊事業無限旺盛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
改革開放以來,兵團的發展經歷了歷史性的跨越。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13年間,兵團國民經 濟快速增長,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據兵團計劃委員 會主任陳獻政介紹,13年來,兵團人均國內生產 總值年均增長13.8%。特別是黨的十五大以 來,兵團經濟保持了年均增長9.5%的速度,固 定資產投資增長102%,出口總額增長46 0%,團場人均純收入增長53.2%,各項主要 指標均快于自治區和全國的平均水平。
這一切都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拓進取的結 果。+ 為了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兵團適時地推出了4 00萬畝節水、邊境形象、特色產業和墾區城鎮化 四大工程,確定集中力量做大做強石河子墾區,目 的在于通過大規模的開發建設,把兵團建設成為西 部乃至全國的現代化農業、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示 范區,建成國家優質出口棉、優質糧食、畜產品、 瓜果和紡織工業的基地。+ 經過幾年的發展,兵團已建成節水灌溉面積350 萬畝,其中高新技術節水面積200萬畝,成為全 國最大的節水農業灌溉區。棉花播種面積由198 9年的207萬畝增加到現在的650多萬畝,總 產由12萬噸增加到今年的預計80萬噸,機采棉 面積達到28萬畝,棉花出口占到全國棉花出口總 量的一半,成為全國最大的優質棉生產和出口基 地。此外,兵團還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釀酒葡萄生產 基地和25萬噸的番茄醬生產線,形成了一批市場 帶動明顯、競爭能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特色產業 成為兵團經濟新的增長點和亮點。兵團現擁有50 家國有大中型企業和8家上市企業。+ 石河子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進入全面提速時期。 去年到今年上半年,18個月開發區共招商引資1 5億元,相當于前8年的總和,包括美國普爾斯馬 特、日本三菱重工、臺灣頂新集團在內的45家企 業相繼在開發區落戶。開發區國內生產總值、工業 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實現稅收連續4年保持4 0%以上的高速增長。+ 今年以來,兵團經濟增長速度逐月加快,預計全年 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3%,在崗職工年平均 收入可達8650元,較上年增長12.5%。+ 更重要的是,兵團經濟結構不斷得到優化,三次產 業結構由1989年的39:38:23調整到20 01年的32:31:37,第三產業和非國有經濟 得到迅猛發展,天山北坡經濟帶實力增強,占到兵 團經濟總量的48.5%。兵團經濟步入良性發展 的軌道。+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張慶黎的一番話表達了2 48萬兵團人的共同心聲:“我們將按照‘三個代 表’的要求,以發展壯大兵團、致富職工群眾總攬 全局,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實施結構優 化、外向帶動、科教興兵團、可持續發展四大戰 略,保持兵團經濟的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努力實 現到2010年兵團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 一番、在經濟總量上再造一個兵團的宏偉目標,更 好地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屯墾戍邊的歷史使 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