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路怎么走
發布日期:2002-11-21 瀏覽次數:3476
我國農墾事業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為完成國家賦 予的屯墾戍邊、增加糧食供給等特殊任務而建立 的,是在特殊歷史時期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經濟、社 會組織,長期實行高度的計劃經濟管理模式。從農 墾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當前的發展形勢綜合分析,農 墾經濟具有獨特的運行方式和結構特點,主要表現 在:農墾經濟具有國有經濟和農業農村經濟二重性 的特點;農墾融經濟性、社會性、區域性為一體, 在管理體制和發展上自成系統,在自有區域內自我 發展;農牧工商運建服綜合經營,具有多層次的產 業、產品結構,產業、產品領域橫向寬、縱向發展 深度淺,大部分還處于生產、經營的初級階段,國 有、集體、個體私營經濟共同發展;以勞動、資源 密集型為主要生產特點,粗放經營與集約經營并 存;從技術能力方面分析,農墾許多產業在全國具 有先進性,經濟發展潛力大。+ 相對全國及農墾經濟自身所具有的優勢和特點分 析,農墾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著很多矛盾和問題;主 要表現在:全國農墾發展不平衡,西部墾區經濟發 展仍然處于相對滯后階段。2001年,西部地區農墾 國內生產總值僅占全國農墾生產總值的29.71%; 人均純收入2902元,比全國農墾平均水平低9. 2%。所有制結構不合理,非國有經濟比例小。2001 年,我國的GDP中,約有68%來自于非國有經濟的貢 獻,而農墾非國有經濟在GDP中的比重僅為28. 5%。少數民族邊遠地區或相對落后地區的農墾主產 單一,自然資源、品牌資源、人才資源等還沒有得 到開發和有效利用。部分墾區產業結構單一,只注 重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的生產經營活動,忽視資 源的充分利用、開發,沒有形成符合自身實際的優 勢產業。農墾經濟承擔著多重職能,農墾集政、 企、社職能于一身,企業既從事生產經營、照章納 稅,又承擔部分政府職能、自辦社會,企業包袱非 常沉重;加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等、靠、要”的 惰性思想,計劃經濟色彩依然濃重,這些因素不同 程度地影響或制約了農墾經濟的發展。從計劃經濟 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農墾的管理體制沒有從根 本上理順,仍然處于誰都管又誰都不管的尷尬境 地,體制性障礙尚未從根本上消除,給農墾經濟的 快速、健康發展帶來了許多不利影響。+ 二、經濟結構調整思路和途徑+ (一)農墾經濟結構調整的思路
經過對市場、發展環境、政府政策和農墾經濟特點 的分析,我們認為,農墾經濟結構調整的思路應 是:面向市場,整合優勢,突出特色,做大做強。 以主導產業的優化升級為核心,以培植產業化龍頭 企業為著力點,發揮農墾現有的各項優勢,通過對 產業的全面整合,重點解決結構單一、布局分散、 優勢不優的問題,從整體上提高農墾經濟的競爭 力。+ 面向市場就是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需求為導向, 加大調整力度,提高產品質量,拓展發展空間,拓 寬企業進入市場競爭的渠道。+ 整合優勢就是揚長避短,通過對國有經濟布局、管 理體制、經營機制和所有制結構等進行全方位的整 合,使農墾的資源優勢、生態優勢、組織優勢、人 才優勢、機械化優勢和規模化經營優勢得以充分發 揮,形成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格局。+ 突出特色就是打好墾區無公害品牌,重點抓好極具 競爭優勢的乳、肉、草、油、薯、豆、種子等農畜 產品及加工產業。+ 做大做強就是圍繞特色產業,集中人、財、物,做 大規模,做優品質,形成占有較大市場份額的強勁 產業優勢,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競爭。+ (二)農墾經濟結構調整的途徑
經濟結構調整是一項與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密切相 關的工作,要取得預期的效果,必須要進一步解放 思想,更新觀念,調整思維,采取多種措施,進行 全方位的調整。結構調整要與體制、機制、科技創 新相結合,與墾區實際、西部大開發和轉變經濟增 長方式相結合,適應WTO要求,立足國內市場、挺進 國際市場。+ 1、調整思維,走出計劃經濟模式。結構調整是一個 與時俱進的概念,是一項復雜的、艱巨的、長期的 歷史任務,是從產品數量、質量到經濟結構、經濟 類型、生產要素進行資源重新配置和整合的過程, 需要我們進一步更新觀念,調整思維,全面審視當 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深刻認識我們面臨的階 段性變化和新形勢,從計劃經濟模式中走出來,面 向國內國際市場,以創新的精神全面調整和優化農 墾經濟結構。更新觀念和與時俱進是產業結構調整 的思想基礎,沒有新的觀念和與時俱進的作風,將 導致產業結構調整的延緩或失敗。+ 2、調整產業結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推進產業 創新,抓優勢產業、優勢區域,通過工業化帶動產 業化發展。各個墾區要從自身的實際出發,確定產 業結構調整的內容和具體措施。根據海拉爾農墾的 特點,就是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的原則優化、精干農 業主體,加快發展畜牧業,圍繞農副產品加工的發 展潛力,調整提高工業化程度,改變農墾生產、經 營初級化狀態;在農業結構調整方面,全面調優農 產品質量,按照優化農業區域布局的原則發展特色 農業;工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結合農業產業化經 營,大力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重點在提高加工技 術含量和產品檔次上,在加工業和農業之間建立利 益共同體上下功夫。同時利用農墾的優勢和特點,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主要是發展有農墾特 色的商貿、旅游以及服務業。+ 海拉爾墾區在農業結構調整方面制定了“六大行動 計劃”:一是“油菜行動計劃”。依靠資源和技術 優勢,將墾區建成種植面積達到180萬畝、年產40萬 噸的百萬畝連片中國北方最大的“雙低”油菜生產 基地;二是“大豆行動計劃”。建設百萬畝、年產 大豆15萬噸的高油、綠色、有機大豆生產基地;三 是“乳業行動計劃”。利用墾區草場、耕地、秸稈 資源大力發展奶牛業;四是“肉業行動計劃”。以 肉牛、肉羊、白鵝為主,扶持肉牛、肉羊養殖大 戶,建設白鵝養殖基地,使肉類年產量達到1萬噸以 上;五是“草業行動計劃”。計劃在“十五”期 間,退耕還草70萬畝,改良草場200萬畝,種植青貯 10萬畝,以產業化的形式支持養殖業的發展;六是 “原良種行動計劃”。以墾區現有育種基地為基 礎,以優質小麥和油菜原良種、草種和畜種為主要 產品,擴大生產規模,積極開拓市場,形成種業管 理規范化、生產經營專業化、育繁銷一體化的經營 格局。+ 在工業調整上,重點是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業產業化 中的龍頭企業。+ 3、調整所有制結構。重點是結合國有經濟有進有 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和企業的戰略性改組改造,果 斷地把國有資本從那些與墾區主產業關聯度不大的 小企業中退出來,使國有經濟向優勢產業、優勢區 域和優勢企業集中,給非國有經濟發展提供空間, 給國有經濟減負,充分發揮私營經濟在吸納、分流 職工、創造就業機會、增加職工收入、增加農墾經 濟活力方面的巨大作用。+ 4、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要進一步轉變觀念,樹立 以市場為導向、利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觀念,以 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的,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 破口,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墾區企業管理 體制和經營機制創新步伐。通過改革,將管理體制 創新、經營機制創新和經濟結構調整結合起來,發 揮市場機制在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中的基礎性作 用,突破阻礙經濟結構調整的體制性、機制性障 礙。以海拉爾墾區為例,作為農業部農墾局直供墾 區之一,下轄40個企事業單位,具備了集團化改組 的條件和基礎。海墾區提出了“理順關系、精干主 體、整合優勢、立足發展”的改革思路,并確定改 革的目標是:通過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的改革,對 企業進行整合重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資源進 行優化配置、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在縱向上構 建以資產為紐帶的母子公司體制,在橫向上構建集 約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新格局,實現墾區集團 化、企業公司化。+ 5、推進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推進管理創新,重點 是推進制度創新和人力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制 度創新要結合農墾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改革,建立 全新的、適應和體現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各項規章 和管理制度,建立充滿活力的企業經營機制。人力 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關鍵是建立吸引人才、留 住人才、開發人才、充分用好現有人才的制度,核 心是發揮市場機制在人才配置中的作用,為人才提 供人盡其才的制度環境和政策保障。+ 技術創新是企業謀求發展的前提,是現代企業競爭 力強弱的關鍵,是企業提高經濟效益、不斷取得新 發展的動力源。農墾企業技術創新要突出重點,加 快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科技隊伍建設,健全基層技 術推廣服務組織,加強產品和工藝創新。堅持研究 與引進相結合,力爭用最新的技術、最新的工藝、 最新的產品來武裝農墾企業,使農墾經濟的增長盡 快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 來。+ 6、加強對WTO知識的學習,加快培養熟悉世貿組織 的專門人才,根據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市場機制進 行實際操作,使農墾的各項工作盡快與世界接軌。 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發展開放型經濟,拉動農墾的 經濟結構調整。一是應努力提高利用引進資金的質 量,積極吸引外部投資參與農墾國有企業的改組、 改造;二是優化產品結構。進一步實施“以質取 勝”戰略,提高農墾產品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擴大 農墾知名度;三是實施“走出去”開放戰略,將農 墾的經濟發展融合到國內、國際兩個大環境中去; 四是充分發揮農墾之間的溝通力和親和力,農墾之 間的企業聯合聚大,搶占市場,做大做強支柱產 業。+ 三、國家對農墾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 1、對農墾和農業合理實施補貼。農業問題是中國最 基礎的問題。農墾是中國農業生產力的先進代表, 是中國加入WTO后帶動中國農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領頭 羊,國家應該在WTO協議框架內,運用和制定有關政 策對農墾、農業實施合理補貼。如“綠箱政策”, 在其范圍內的農業補貼主要用于農業部門的科技、 水利、環保等方面的投資,我們可以很好利用這一 政策實施補貼。+ 2、加大對農墾農業綜合開發的扶持力度。一是要落 實好國家關于農業綜合開發的精神,將農墾納入農 業綜合開發扶持的范圍;二是堅持“兩條腿”走 路,保留農墾國家投資渠道,同時將農墾經濟納入 各級地方政府經濟建設計劃盤子,地方政府要相應 落實配套資金;三是擴大農業開發對農墾的扶持范 圍和建設內容,對部分項目要增加中央財政和地方 財政資金的投入比例,對基礎設施建設性項目實行 國家或地方無償投入。+ 3、盡快解決農墾政企不分、社企不分的問題。政企 不分、社企不分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特殊歷史時期的 產物。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建立的情況 下,農墾企業面對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競爭,加上 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農副產品買方市場較長時間 難以改變等因素,農墾企業已經無力自辦教育、衛 生、公安政法等社會事業。拖下去企業消亡,國 家、企業、職工三敗俱傷。因此,國家應該盡快采 取多種有效措施徹底解決農墾企業政企不分、社企 部分的問題。作為各級政府,應該勇敢地承擔起各 自的職責。+ 解決補貼問題、解決剝離企業辦社會問題,關鍵一 點是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我們建議:在我國各項建 設事業蓬勃發展的時期,在加強宏觀調控、防止通 貨膨脹出現的前提下,加大國債發行力度,特別扶 持農業(農墾)產業化發展,減免農墾政策性貸 款,使中國農業在農墾的帶動下,走出有自己特色 的發展道路,實現農業工作者小康、中康、國家大 康。+ (作者單位:海拉爾農牧場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