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墾區構建體制機制新格局
發布日期:2002-11-18 瀏覽次數:3519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特別是黨的十五大以來,黑
龍江墾區堅持“三個有利于”標準,按照“三個代
表”要求,大膽突破,勇于創新,不斷深化農業改
革、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大膽探索內部政企分
開的最佳模式,初步構筑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體制的基本框架,為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奠定了體
制和機制基礎。+
大農場套小農場統分結合的農業雙層經營體制已經
建立,以家庭農場為基礎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格局
基本形成。目前,黑龍江墾區興辦各類家庭農場
21.9萬個,占全部農業經營組織的99.9%。家庭農
場的數量比1989年增加了5.6萬個。家庭農場承租耕
地201.4萬公頃,比1989年增加57.1萬公頃,99.9%
的耕地實現了家庭承包租賃經營。農機具轉讓基本
到位,墾區2.7萬臺套大型農機具,由農場轉讓和職
工自購的占99.7%,基本實現了農機到戶。經過十
多年的努力,黑龍江墾區基本實現家庭農場“兩
費”全部自理。2002年,墾區家庭農場生產費自理
金額為49.65億元,生產費自理率為99.7%,比1989
年提高了75個百分點。全墾區固定2-3年的耕地面
積為44.5萬公頃,固定3年以上的耕地面積為94.3萬
公頃,長期固定的耕地占全部耕地的46.8%,比
1989年提高了21個百分點。黑龍江墾區初步形成覆
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包括種植、畜
牧、林業、漁業等全行業,涵蓋信息、科技、管
理、基礎設施、營銷、金融等全方位的農業社會化
服務體系,服務組織正在向實體化、企業化和產業
化的方向發展。以全面興辦家庭農場為重點的農業
改革,解放和發展了墾區的社會生產力。與1989年
相比,2001年墾區實現糧食總產860.8萬噸,增長
2.42倍,年均遞增7.6%;糧食單產每公頃4699公
斤,增長2.12倍,年均遞增6.4%;農業職工平均生
產糧食20742公斤,增長2.47倍,年均遞增7.8%;
農業總產值達到155.37億元,增長4.48倍,年均遞
增13.3%;農業增加值86.56億元,增長5.2倍,年
均遞增14.7%;人均收入達到3650元,增長3.89
倍,年均遞增12%。
以產權制度為重點的國有企業改革逐步深化,適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取得實
質性進展。在國有企業改革與調整過程中,黑龍江
墾區大力調整國有經濟布局,通過改組、聯合、兼
并、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種形
式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加快推進了中小企業民
有民營步伐。到2001年底,墾區有各類所有制企業
1071戶,其中實行承包、委托、租賃等形式經營的
國有企業369戶,比1999年減少了649戶,減少了
64%。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黑龍江墾區
已組建公司制企業101家,股本總額達到10.64億
元,資產總額達到52.64億元,占全部國有企業資產
總額的49.2%。13戶重點國有龍頭企業整體或部分
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投資
主體多元化,建立了法人治理結構。北大荒農業股
份有限公司的重組及成功上市,標志著墾區國有企
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大膽探索內部政企分開的最佳模式,實現了管理體
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推動了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
為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了體制基礎。圍繞實現
政企分開,黑龍江墾區全面推行省委八屆二次全會
對墾區實行的“省級授權,部門派出,系統管理,
內部分開”的管理體制。在組織形式上,結合組建
北大荒農墾集團,將總局、分局的組織機構進行適
當調整和分離。按照一套機構,兩塊牌子,綜合部
門合署,行政與經營管理部門相對分開的原則,組
建集團總公司和分公司,將總局與集團總公司、分
局與分公司相對分開;在農場轄區設立社區管理委
員會,承擔農場分離的行政和社會職能,將農場社
區管理機構與農場經營管理機構分開。在運行方式
上,將總局、分局、社區管理委員會作為墾區行政
主體,依據省人大和省政府的委托授權,負責對墾
區行政和社會工作實行系統管理;集團總公司、分
公司、農牧場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作為北大荒
集團成員企業,實行母子公司管理體制,在墾區內
部形成了政企相互支撐、雙軌運行的管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