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野放歌——江蘇農墾新洋農場五十年發展之路
發布日期:2002-12-30 瀏覽次數:4371
一、率先基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
1.培育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成排灌配套、林木成 網的標準化農田體系。50年來,新洋農場大搞水利 建設,累計開挖土方2200萬方,把5萬畝耕地整治成 480條長1000米,寬100米易于機械化耕作的標準化 農田。開挖河渠1500多條,總長度達1668公里,形 成了干、支、斗渠配套,排灌分開的農田水系,百 日無雨能灌溉,日雨200毫米不受澇。新洋農場堅持 植樹造林,有主副林帶500多條,林帶總長度達600 多公里,林木覆蓋率達17.1%%。綜合治理鹽堿地取得 了明顯成效,消滅了鹽堿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從過 去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1.74%%,基本滿足了穩產高產 的需要。50年的努力,新洋人把灘涂生態系統有效 地改造成良好的農業生態系統。+ 2.研究和推廣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建立起優質、 高產、高效的農業技術體系。即:(1)綜合治理鹽漬 化中低產田配套技術體系;(2)大小麥機械化高產栽 培配套技術體系;(3)水稻全程機械化高產栽培配套 技術體系;(4)化學除草配套技術體系;(5)種子生 產配套技術體系;(6)農作物病、蟲測報和綜合防治 配套技術體系。農業系列化配套技術體系的建立, 促進了低產低效的傳統農業迅速向優質、高產、高 效的現代化農業轉變,土地產出率大大提高,大小 麥和水稻的畝產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250公斤、 300公斤左右提高到目前的500公斤,700公斤左右。 據測算,農業增產的科技貢獻率達60%%以上。+ 3.以先進的設備武裝農業,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 目前,全場5個農機服務隊有大中型拖拉機120臺, 聯合收割機30臺,農機總動力12000千瓦,每百畝擁 有農機總動力24千瓦,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94%%。 從1965年開始,37年來堅持運用飛機進行治蟲、施 肥、化除等航噴作業,速度快、效果好。1996年投 資近600萬元,引進日本和美國電腦控制的糧食自動 化烘干設備和種子精選設備,提高了糧食和種子的 品質,極大地增強了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4.建立市場農業機制,實施產業化經營。在推進農 業現代化進程中,新洋農場重視按照市場價值規律 和效益原則來組織農業生產,運用市場機制來調 控、指導農業的發展。以農場資源為基礎,整合周 邊鄉鎮資源,以糧食加工廠、種子公司、軋花廠、 綠化所、屠宰冷凍廠為龍頭企業,建立起農工商綜 合經營的糧食產、加、銷,種子的引、育、產、 加、銷,棉花的購、加、銷,林木草坪的引、育、 供、銷及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管護,肉鴨的引、 孵、育、加、銷五龍產業鏈,五龍齊舞,年加工增 值千萬元。+ 5.創辦家庭農場聯合體,充分發揮規模化生產集約 化經營的優勢。1979年,新洋農場在全國農墾率先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農業經營機制改 革的序幕。2000年,全場150名農業職工組成26個家 庭農場聯合體,租賃經營農場5萬畝耕地,實現了經 營機制和管理機制的再創新,職工的主人翁意識、 風險意識極大地增強,規模化、集約化的優勢得到 了充分發揮。2001年糧食單產、總產雙超歷史,畝 創利超600元,職均產糧380噸、創利20萬元。+
二、建立起多門類多功能的農場工業+ 工業的發展,先后轉移消化農業勞動力3000余人, 為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創造了有利條件。 + 1.多角經營、多元發展,圍繞市場發展農場工業是 新洋的一條成功的經驗。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 形成了以電子、機械、化工、服裝、農副產品加工 等行業組成的多門類多功能的農場工業群,生產線 繞電阻器、熔斷電阻器、柴油機連桿、多功能聯合 開溝播種機、旋耕犁、碳酸鉀、苯肼、對甲苯磺酸 納、羽絨服、休閑服、襯衫、大米、面粉、皮棉、 短絨、食用油、凍鴨、鹽水鴨、飼料等幾十個產 品,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及海外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年銷售收入4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0%%以上。+ 2.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放手發展民營經濟。隨著市 場經濟的發展,民營資本已成為農場工業的主要資 本源泉。產權改,機制轉,企業活,工業企業生機 勃勃,企業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 發展,1998年以來,連續四年,10家工業企業家家 盈利,無一虧損。+ 3.強化管理,不斷創新,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能 力。工業企業把改革改制與加強管理結合起來,與 推進技術進步結合起來,普遍建立了成本管理體 系、質量管理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成本管理責任 制的落實,各企業的成本大幅度下降。產品質量不 斷提高,不少企業多年保持零質量事故,零退貨。 + 4.實施品牌戰略,精心打造名牌產品。新洋農場有 10多個產品先后20多次榮獲中國名牌產品和部優、 省優產品稱號。美爾姿制衣公司從18臺縫紉機起 家,發展成為內外銷并舉的著名服裝企業,“美爾 姿”商標兩次榮獲“江蘇省著名商標”稱號,產品 暢銷長城內外20多個省市和海外20多個國家和地 區。+
三、外向型經濟長足發展+ 改革開放打開了封閉的國門,新洋走向市場,走向 世界,世界也擁抱新洋。改革開放以來,新洋農場 先后有100余人走出國門,到外參觀考察,興辦實 業;美、英、法、德、日、俄等10多個國家的朋友 也紛紛踏上新洋這塊土地,參觀訪問,洽談業務, 合資辦廠。新洋融入了世界經濟的大潮。+ 1.精心打造“非洲工程”,贊比亞展示“中國神 農”風采。1990年,新洋農場與中國農墾總公司合 資18.5萬美元,在贊比亞購買了具有99年經營權的 友誼農場,10多年來年年盈利,盈利總額達200多萬 美元。1999年,新洋農場又投資40萬美元,購買了 有永久經營權2萬畝土地、600頭牛的贊比亞中華農 場,并走出了一條種養結合、產銷聯營、農工商綜 合經營的道路。
2.創辦合資企業。1993年,農場與法國芬德西公司 在場內合資創辦了芬德西電子有限公司,年盈利達 百萬元。2002年,美爾姿制衣公司與香港德順公司 合資創辦了“南京德勝?美爾姿羽絨服裝有限公 司”,美爾姿羽絨服的銷售市場更加廣闊。+ 3.積極擴大產品出口。羽絨服、電子元器件、化工 產品、機械產品、大米、肉鴨等出口歐、亞、美20 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外貿收購額5000萬元人民幣。 +
四、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1.以“爭做文明員工、爭創文明單位”為抓手,深 入持久地開展群眾性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堅持在 全場開展“爭做文明員工、爭創文明單位”的群眾 性的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活動,精心實施“育人工 程、形象工程、新風工程、美化工程”等四項工 程,把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活動落實到每個單位、每 個班組、每個家庭、每個員工和群眾,形成了人人 參與的創建氛圍。自1993年以來,農場年年被評為 “鹽城市文明單位”,連續四次(每兩年一次)被評 為“江蘇省文明單位”。+ 2.強化職工思想道德建設,建設“四有”職工隊 伍。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 德和家庭美德建設,培養職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 觀、價值觀。建立了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網絡,把 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到在職職工、離退休職工、工商 個體戶、中小學生等所有的人群中。大力倡導“愛 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 獻”基本道德規范。同時加強對全體職工的科學文 化教育和崗位技能培訓,打造出一支思想素質、科 學文化素質和業務素質較高的職工隊伍。+ 3.培育企業精神,增強企業凝聚力。在今天改革開 放和市場經濟的形勢下,新洋農場通過“愛我農 墾、揚我精神、舉我品牌、富我職工、興我事業” 主題教育活動,賦予企業精神新的內涵,把全體職 工的意志統一到發展農場經濟上來,有效地增強了 企業凝聚力,職工思想穩定,企業安定團結。+
五、職工的物質文化水平不斷提高
1.興建小城鎮,營造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近20年 來,農場和職工共同投資2億元,一座布局合理、設 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既有城鎮功能,又 有鄉村情趣的海濱小鎮初具規模。80%%的職工住進了 水衛設備齊全的樓房,人均居住面積達35平方米。 吃水不用挑(自來水),燒飯不用草(液化氣),點燈 不用油(電燈),出門不用跑(摩托車),樓上樓下, 電燈電話,小轎車也開進了尋常職工家庭,昔日的 夢想已成真。
2.營造良好的安徽農墾集團氛圍,豐富職工文化生活。 在繼續辦好圖書室、俱樂部、歌舞廳等文化活動場 所的同時,今年又投資近500萬元新建了多功能的職 工文化活動中心、格調高雅的文化廣場及集網球 場、籃球場、排球場、門球場為一體的五環運動 場。農場還先后成立了書法協會、攝影協會、橋牌 協會、舞獅隊、舞龍隊、文藝宣傳隊等群眾文化團 體,每4年還召開一次職工體育運動會。農場在1992 年就辦起了有線電視站,有20多個頻道的電視節 目,有線電視進戶率達100%%。1997年,農場被國家 文化部授予“邊疆文化長廊建設成績顯著”榮譽稱 號。+ 胡正行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洋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