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民增收的思考
發布日期:2003-01-15 瀏覽次數:3239
摘要:農民增收緩慢是制約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阻 礙,成為各方面關注的焦點。影響農民增收有四大 難點,浙江農民增收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 一、影響農民增收的四大難點
農民增收緩慢是全國關注、各方面重視的問題。為 了使農民收入能夠較快增加,需要研究農民增收難 在哪里?一般認為,農民增收有以下主要困難:+ 1.難在農村人口過多,必須大量轉移人口+ 我國農民人均二畝地,人口稠密地區人均僅半畝左 右,戶均二至五六畝地。由于農業生產率增長的相 對滯后,農民與其他居民的收入差距還可能擴大。 要想真正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大幅度減少農村人 口。一段時間以來,政策上鼓勵的“農民離土不離 鄉”政策并不能解決農業發展問題,因此必須讓一 部分農民徹底離開農村,讓土地耕作向生產能手集 中。+ 為此,要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在普遍發展小城鎮的 同時,要有計劃地發展人口在20~100萬規模的城 市,這種規模的城市在管理上相對容易些,并且能 吸收大量從事第三產業的勞動力,從而可以使農民 進城以后得到發展的機會。+ 2.難在小農難以進入市場
我國農業與市場經濟的最大矛盾是農業規模過小, 農民難以進入市場。轉移農村人口的目的是擴大農 業經營規模,因此必須實行土地使用權的流動制 度,進城的農民放棄土地的經營權,使農業經營規 模的擴大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土地使用權一律實 行有償轉讓。農民進入市場的途徑一是組建大農 場。但由于條件限制,我國采用這種形式的可能性 不會很多;二是按照國際公認的原則組織合作社。 這種合作社的好處在于,既可以保持農民的家庭經 營,發揮家庭經營的長處,又可以使個體農戶在自 愿的基礎上組織起來,進入市場,參與競爭,還可 以使農民通過合作社規模化生產和經營獲得利潤, 大幅增加收入。+ 3.難在分散的農戶和實現大規模生產的矛盾
在我國,大量農民進入城市后農業規模仍然較小。 如何實現規模經濟,降低生產成本和增強競爭力? 目前,各地農民在擴大經營規模方面有不少創造。 例如,一些地方創造了“反租承包”的方法,即由 合作社等組織將農民分散的土地租過來,將成千上 萬畝土地連成一片。在平整土地、修路和完善其他 基礎設施以后,再承包給原有的農民或其他人,從 事某種農作物的生產。在品種、植保、施肥及其他 技術性操作等方面實行規范化操作,對產品進行統 一的收購、加工或銷售。
4.難在農業結構需要調整+ 農業結構調整關系到我國農業發展的前途。如何調 整,需要認真研究。加入世貿組織后農業競爭加 劇,我國農業必須向產品的優質化、標準化、無毒 化和信息化的道路發展。要在利用高新技術(包括 基因技術)的基礎上改良品種,在保護和改善環境 的基礎上實現農產品的無公害化,在推廣標準化的 基礎上創造農業品牌,在發展信息技術的基礎上, 瞄準國際市場及時調整產品結構,使國產農產品能 夠擴大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 農民致富還必須走農產品加工和綜合利用的道路, 不斷推出高質量產品。農民如果只生產和出售農產 品是永遠也富不起來的,因為農產品的價格永遠是 低的。為增加農民收入,必須發展農產品的保鮮和 深加工。農產品加工不僅可以改變農產品的形狀, 延長它們的供應時間,而且還可以吸收大量的勞動 力,使農產品成倍地增值。要看到食品加工業將逐 步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工業部門。隨著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和需求的多樣化,食品加工業在各國都是 最大的工業部門之一,我國也不會例外。我國人均 消費的加工食品(特別是乳制品)的數量還很低, 因此它們的發展前途十分廣闊。我們應該及時地占 領這塊陣地。
+ 二、關于農民增收的可行性對策+ 農民收入能不能持續較快地增長呢?有人到浙江進 行了兩年的跟蹤調查。調查的情況表明,農民收入 是能夠持續較快增長的。1 997―2001年,浙江農民 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分別達到3.8%、4.7%、5. 6%、7.8%、6.9%。五年間,農民年均收入由 3463元增加到4582元,增加1119元。農民隨著收入 的增加,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浙江省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經驗是:堅持市場取向 的改革,對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全省農 村形成以鄉鎮工業為主體,以專業市場為依托,以 高效農業為基礎,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經濟格 局。+ 1.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使得鄉鎮工 業迅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鄉鎮企業銷售收入由26億元 增加到14199億元,增長546倍,實現利稅從5.5億 元增加到1176億元,增長214倍,全省鄉鎮企業已形 成包括紡織、輕工、醫藥、化工、機械、電子、食 品等多種行業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鄉鎮工業已占 全省工業總產值4/5,上繳稅金已占全省財政收入 2/3。鄉鎮工業不僅成為農村經濟的主體,而且成 為浙江省經濟的支柱。
2.由于鄉鎮企業的發展,原料和產品都需要更大范 圍的流動,各類商品市場應運而生+ 2001年浙江已涌現各類市場4278個,成交額4652億 元。其中成交額超億元的市場有465個,超10億元的 78個,超百億元的6個。義烏小商品市場成交額241 億元,產品銷往全國300多個大中城市和世界上192 個國家和地區,有89個國外企業在義烏設代表處, 2000多名外商常駐義烏采購商品。+ 3.農村二三產業的崛起,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產業化 經營
浙江省農村隨著二三產業的發展,出現各種類型的 龍頭企業5100家,帶動1/3的農戶從事各種專業生 產。二三產業的發展,使農村55%的勞動力從土地 經營中轉移出來。浙江省2100萬農村勞動力中,有 1180萬人從事工業、商業、服務業。有300萬人到省 外務工經商,100萬人到國外創業。大批農村勞動力 轉移,促進了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在龍頭企業帶 動下,浙江省形成300多個萬畝以上的特種產品基 地。每個基地都聯結一批農戶,形成較大規模的產 業群體。每個產業群體圍繞名牌產品,實行大批 量、標準化生產,有效地提高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的占有率。由千家萬戶農民生產的產品,經過龍頭 企業加工銷售,源源不斷地進入國內外市場。+ 從浙江的經驗看,使農村繁榮起來,使農民富裕起 來,必須逐步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并加快 城市化的步伐,使它們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