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堅:提高農業競爭力關鍵在降低間接成本
發布日期:2002-12-25 瀏覽次數:3506
農業部副部長劉堅在中國財經論壇首屆年會上發言
時指出,農民負擔重、間接生產成本高是我國農產
品缺乏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降低農產品的間
接成本,中國的農業就永遠沒有競爭力。+
劉堅說,加入世貿組織一年來,我國農業不但沒有
像想象中那樣受到大量進口農產品的沖擊,反而增
加了出口,做到了進出口的基本平衡。這其中固然
有我國積極進行農產品結構改造,取得了很好成效
的原因,但今年世界主要糧食生產國都遭受了嚴重
的自然災害,產量下降,品質降低,價格提高了2
5%到30%是更重要的原因。因此,我們要保持
清醒的頭腦,切實提高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
劉堅指出,提高中國農產品的競爭力不能只停留在
一般的號召上,必須對產品的競爭力作具體分析,
著眼于整個產業鏈,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比如我
國的“大豆振興計劃”,先后花了3年時間,綜合
了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的意見,一年有突破,3
年初見成效,成本明顯降低,競爭力有了很大提
高。他說,入世初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能只
對農民宏觀管理、微觀放手,而是要在民間組織發
揮主導作用的基礎上,發揮政府的作用和優勢,在
微觀上加強對農民的服務。+
劉堅說,在符合WTO規則的前提下,國家必須給
予農業必要的支持和引導。許多WTO成員在農業
生產環節上都有補貼。美國的新農業法規定,玉米
的生產補貼標準為0.64元/公斤,具體做法
是,在播種前,農場主從國家政策銀行拿到0.6
4元/公斤的無追索權貸款,只按實際出售價格還
本付息。這樣,農場主基本做到保本生產,市場風
險由國家承擔。另外還有收入補貼,玉米種植者收
入補貼平均每年0.08元/斤,美國平均每年拿
出24億美元用于這方面的開支。中國農業的規模
小,主體條件差,特別是我國的農民還沒有完成原
始積累,因此,進行必要的生產補貼,既符合WT
O規定,也是做強農業的需要。+
加入WTO后,我國的農產品面臨著國際市場農產
品的沖擊,對此劉堅強調,必須努力降低間接生產
成本。在我國的農產品成本構成中,直接成本并不
高,但是間接成本太高,比如,美國的玉米每斤有
0.08元的生產補貼,我國農民不僅沒有這一補
貼,每斤玉米還要分攤0.08元的農業稅和其它
費用。我國大豆的直接成本比美國和日本低1
0%,加上間接成本,就高于美國和日本的大豆。
2001年,黑龍江省每斤大豆的生產成本,農區
為0.61元/斤,農業墾區為0.71元/斤,
其中,間接成本所占比例分別為37.7%和4
2.4%。因此,不解決間接成本高的問題,中國
的農產品將永遠缺乏競爭力。國家實行稅費改革和
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對減負發揮了一定作用,但
這方面難度仍然很大,這不僅關系到農民的收入問
題,而且直接關系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
農產品的競爭力直接關系我國的糧食安全和經濟安
全。劉堅說,如果一個國家的大宗農產品,特別是
關系人民生計的糧食、油料、棉花等和作為外匯收
入主要來源的農產品缺乏競爭力,這個國家的農業
安全和國民經濟的安全就會受到威脅。作為我國這
樣一個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尤其如此。
劉堅建議,必須密切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
的關系,重視產業鏈的整體銜接,另外,要大力發
展農業科技,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從各個方面提高
農產品的競爭力。劉堅說,必須把提高農產品的競
爭力作為農村經濟工作和整個經濟工作中的一項重
要任務。農民收入上不去,8億人口的市場無法啟
動,國民經濟將缺乏拉動力。由于近5年農民收入
增速的減緩,農村市場的商品零售額占全社會商品
零售額的比重由1985年的56.5%下降到2
001年的37%。增加農民收入要靠調整國家的
財政支出結構,發展第二和第三產業以及城鎮化,
轉移農村勞動力,但比較現實的途徑還是要提高農
民在農產品上的收入。目前,農民的收入55%仍
然來自農業收入,中西部的農業主產區比重還要大
一些,可以說,2/3農民的2/3收入來自農
業。所以說,努力降低農產品的間接成本,提高農
產品的競爭力,是增加農民收入的現實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