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大米何以暢銷國際市場
發布日期:2002-10-30 瀏覽次數:3736
以粒長和煮熟后香味撲鼻而著稱的泰國大米的出口歷史
不過百余年,但在20世紀70年代末年出口量卻突破260
萬噸,首次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徘徊幾年后,1983年
其出口量躍至370萬噸。從此泰國大米出口便逐年遞
增,到1993年達到480萬噸,近年已超過600萬噸,暢
銷世界各大洲,年出口量遙遙領先于美國、越南和中
國,已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絕對優勢。+
泰國大米雄踞國際市場,除了泰國自然條件優越適宜稻
谷生長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泰國在泰國大米質量上下
了一番苦功。首先是狠抓品種。過去,泰國農民種植的
是一些土生土長的水稻品種,米質差且味淡,后來由于
中國南方優良稻種傳入,使泰國稻谷品種得到改良,無
論產量和質量都有了新的飛躍,這引起泰國政府與農民
的高度重視。泰國把培育優良品種放在農業工作的首
位,中央政府成立了稻種研究所,各地也相應成立研究
推廣機構。中國廣東省的稻種"千叔稻"在泰國被廣泛推
廣種植,成為泰國優質米品種之一。為防止優良稻種的
退化,泰國平均每3~4年就推出一個優質新品種,取代
退化品種。目前泰國最優質的"茉莉大米"就是經過多年
這樣不斷的推陳出新,由"丑小鴨"而搖身一變成為粒
長、半透明和煮熟后滿屋飄香的特白大米。這種香米原
產曼谷附近的北柳府一帶,米味香但產量低。泰國稻種
研究所發現這一品種后對它進行了雜交培育,使其不但
米質佳香味濃且單產也提高,很快被推廣種植。其次,
泰國還在大米加工上做出了不懈努力。他們一方面大力
培養大米加工技術人員,使大米加工成品率提高,大米
質量上擋次,大大增強了國際市場競爭力。+
在提高大米質量擋次的基礎上,為打開國際市場,泰國
政府還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一是組成一個營銷和信息
通訊網絡,灌酒2國際市場的供求行情及時調整出口量
和價格,減少或增加水稻種植面積,保持泰米的國際市
場地位,同時減少農民種植的盲目性。二是采取靈活的
出口策略,一些國家在進口泰米時如一時付不出現金,
可采取賒帳或以貨易貨方式進行交易。三是泰國自上而
下都做大米出口宣傳和促銷工作,出國人員不論是農
業、商業、外交或駐外官員,都時時注意大米信息的了
解和宣傳促銷工作。
(摘自《中國食品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