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術將改造傳統農業
發布日(ri)期:2002-09-20 瀏覽次數:4547
近年來農業生物技術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飛速的發展,
最突出的是通過利用基因技術開辟了改造傳統農業的新
途徑,擴大了農產品的安徽農墾集團,同時一批抗蟲、抗
病、耐除草劑和高產優質的農作物新品種培育成功,從
而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價值和增加了農作物出口。+
農業是生物技術最有應用前景的一個產業,生物技術不
僅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農作物的培育和種植,也為農業
生產帶來了新一輪的革命,對現代農業持續穩定的發展
有極其重大的作用。預計在本世紀農業生物技術將成為
許多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并將在解決目前人
類所面臨的糧食安全、環境惡化、資源匱乏、效益衰減
等問題上發揮巨大作用。+
21世紀的農業將具有多彩的魅力,其顯著特點是以現代
科學技術為基礎的新型農業迅速崛起。近20多年來的基
因技術成果已開始進入半商業化、商業化推廣時期,由
此拉開了世界農業生產大變革的帷幕。+
全球性生物農業的大發展是大勢所趨,以基因技術為核
心的新一輪農業綠色革命必將引發規模更大、影響更廣
的世界產業革命。21世紀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應用前景
將非常廣闊,主要表現在:基因資源的快速有效開發利
用;轉基因植物研究開發;轉基因動物育種;植物組織
培養、生物防治應用;農業生物技術的產業化等方面。
+
隨著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非生物技術的傳統農產品將
在產量、質量和價格上失去競爭力。在世界新技術革命
浪潮的推動下,我國農業加快了科技革命的進程,生物
工程的研究與開發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并取得一批具
有代表性的成果,生物技術的應用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農
業的發展。+
目前,生物技術在農作物中已有廣泛的應用,如轉基因
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蟲害、抗除草劑的能力,能
減少殺蟲劑的用量,降低殺蟲劑及其殘留物對食物鏈、
水體造成的污染,從而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轉基因作
物的最終目標是使作物本身能夠自行固氮,避免、減少
使用人造肥料,從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今后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研究的發展方向是:一要開發應
用生物技術,深人開展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作
物品種改良的進程主要取決于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程
度。多年來,我國育種工作者都感到“巧婦難為無米之
炊”,由于缺乏優質的育種材料,造成育成品種遺傳基
礎日趨狹窄,已經成為限制品種改良發展的重要因素。
實際上,目前我國已收集保存各類種質資源達33.56萬
份,居世界第三位。我們擁有的種質資源并不少,關鍵
是由于財力、物力及研究手段等因素的限制,長期以來
缺乏對擁有種質資源進行深入的鑒定、評價研究,使其
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加強種質資源的利用研究,
是保證今后我國糧食生產再上新臺階的關鍵。二要加強
生物技術研究,優化育種程序。利用分子標記進行育種
材料選擇,又稱為分子標記育種。它可以不受環境和季
節的影響,是提高選擇效率,加速育種進程的重要措
施。此外,農作物生長常常同時受到多種生物脅迫
(病、蟲害等)及非生物脅迫(干旱、高溫、低溫、風
等)的危害。因此,利用分子標記育種還有助于將多種
抗性基因組裝起來,選育出多抗品種,對實現穩產具有
重要意義。此外,開展生物技術研究還應處理好與常規
育種之間的關系。生物技術是常規育種方法的延伸和補
充,傳統的育種方法與生物技術相結合,代表了作物育
種科學發展的方向。它將逐漸克服常規育種的缺陷,促
進傳統育種方式向現代育種方式的轉變,是解決今后我
國糧食問題的重要措施。+
為迎接新技術革命浪潮的挑戰,在加快我國農業生物技
術的研究和應用的過程中,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進一
步加強生物技術的基礎性研究,加大科研投入,加強跟
蹤與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的進程,發達國家的農
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都在70%以上,而我國的轉化率不到
40%;克服分散傾向,提倡合作精神;進行海洋生物技
術的開發與應用,以生物技術為主要手段,培育出生長
快,品質優、抗病抗逆性強的魚、蝦、貝、藻等新品
種,使之成為我國農業的新增長點。+
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前景十分看好。首
先,在國際上發展生物技術的“熱度”始終不減,仍在
你追我趕,激烈競爭。這是由于生物技術多方面的應用
價值決定的,而這種應用價值難以很快被其它技術所替
代,這是一項帶有革命性的、戰略作用的高新技術。其
次,我國政府非常重視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大力
推進科技興農,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和節水農
業,這必將促進我國生物技術在農業上的迅速發展。我
國政府已對農業生物技術投入大量資金,此外還在生命
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建立起眾多國家重點實驗室,其中
與農業有關的20多個,吸引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從事范圍廣泛的農業科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