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溝農場狠抓技術措施 確保穩產高產
發布日期:2005-10-12 瀏覽次數:2922
夾溝農場土質為典型的砂礓黑土,這種土壤易旱易 澇、有機質含量低、保水保肥能力差,屬淮北平原 的一種低產土壤,在當地俗稱“漏風土”。建場以 來,經過幾十年的艱辛墾殖,土壤的各項指標都得 到了改良,糧食產量也逐步得到提高。至“十五” 前,小麥平均單產基本保持在800至900斤左右的水 平線上。“十五”期間,隨著農墾管理體制的不斷 深化改革和種子產業化發展的新要求,一方面極大 地調動了我場職工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使追求 不斷提高的畝均效益成為職工生產經營活動的主 流,另一方面也對農場下一步如何做大做強,如何 開辟企業增效、職工增收的新途徑提出了課題。針 對形勢的發展,場領導在綜合分析了我場的產業特 點的基礎上,決定從狠抓農業生產技術措施的落實 上入手,進一步提高作物產量,拓寬增收的渠道, 實現集團公司提出的“三增”目標。幾年來,我們 主要從作物生長的全過程狠抓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農 業生產技術措施。一是狠抓作物秸桿還田技術,增 加耕地的有機質含量。作物秸桿中富含氮、磷、 鉀、鎂、鈣等多種養分和有機質,它可以改善土壤 的結構和理化性狀,增加有機質含量,促進作物持 續增產增收。為此,從2000年以后,場首先從大豆 秸桿還田抓起,明確規定收割機下地作業必須安裝 碎草裝置,沒有這一裝置的無論是場內或場外機械 堅決禁止下地;凡是將秸桿私自運出地外的,每畝 地分別處罰家庭農場、分場領導、聯系戶管理人員 秸桿流失費10元、2元和1元,形成全員抓秸桿還田 技術的工作態勢。2005年,場又購置了數臺秸桿粉 碎機械,對小麥的秸桿進行了還田。秸桿還田技術 的實施,使小麥畝增產20——30公斤,大豆畝增產 10——20公斤,既增加了效益,又減少了因焚燒秸 桿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二是抓好板茬播肥技術, 充分利用肥料效力。要求在耕地前,將基肥及微量 元素肥按比例及時播在待耕農田上,然后深耕翻 埋,提高肥效。三是狠抓深耕技術,提高整地質 量。規定耕地必須使用馬力在75匹以上的機械進行 深耕,禁止小四輪等小型耕作機械下地作業;耕深 要求在25——30厘米,達不到標準的要及時返工, 重新整地;耙地時必須重耙后帶輕耙作業,耙地質 量要求平整無明暗垡塊,切實把好整地關。四是狠 抓澆灌促苗技術,確保作物適時出全苗。播種后, 如不降雨,要求在48小時內及時進行澆灌,保證作 物適時出全苗;出苗后土壤中水份不足以作物正常 生長需求的,仍要繼續澆灌,積極為作物創造良好 的水份生長環境。同時,在作物越冬前,也要根據 墑情狀況適時澆灌一遍越冬水。五是狠抓根外噴肥 技術,進一步增加作物生長中后期的養分。小麥、 大豆生長的中后期對養分需求很大,為了及時補充 作物所需養分,要求在這個時期結合病蟲害的防 治,必須對小麥和大豆實施根外噴肥技術,確保作 物中后期的良好生長。2005年小麥在經過前期的暖 冬和后期嚴重干旱等不利因素影響下,平均畝產量 再創歷史,達到了1100斤的新水平。大豆在遭受到 7月12日特大降水和8月2日建場以來罕見洪澇災害 的重創下,除二分場被洪水淹沒造成3000畝大豆絕 收外,其余被洪水浸泡數日的大豆在加強后期管理 的情況下,仍取得了較好的收成。對二分場大豆絕 收的承包戶,農場使用以前年度的風險金,實行以 豐補歉,確保大災之年完成集團公司下達的各項指 標,確保大災之年職工的穩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 展。目前,全場正全力以赴進行小麥的播種工作。
夾溝農場:夏長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