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河農場:“十里瓜蔞長廊”凸顯高效農業成果
發布日期:2014-01-09 瀏覽次數:2131

據二分場黨委書記包順平介紹,瓜蔞是一種多年生植物,一次種植可連續收獲四至五年,市場前景看好。他說,瓜蔞全身都是寶,瓜蔞籽被譽為“瓜子之王”,具有“殼薄、仁厚、味道香”的優點,正常年景產量不低于175公斤,瓜蔞皮和根還是藥材市場上的“香餑餑”。
二分場職工張利津津樂道地談起了自家的“瓜蔞經”: “我現在掌握了種植技術,成本降下來了,管理起來方便了,也不用擔心賣不出去,種瓜蔞比種棉花劃算多了。”他給我們算了一筆賬:2012年自家種40畝棉花,一年純收入2萬元,2013年開始種了20畝瓜蔞,一次性投入了5.5萬元,當年純收入就有10萬多元,第一年就收回了投資,還凈賺5萬,種植20畝瓜蔞收入是40畝棉花的5倍。
瓜蔞種植需要一定的技術含量。五分場職工張勝友去年也種了20畝瓜蔞,雖然受到高溫干旱天氣的影響,但由于他家應用了滴灌技術,瓜蔞畝均產量達到了225公斤,在全場最高。
近幾年來,華陽河農場把瓜蔞種植作為高效農業重點項目來打造,圍繞“整體規劃、沿路發展、統一種植、自主銷售”16字方針,引導和鼓勵農工自覺種植、有序發展。在“全場一盤棋”的框架下,各分場又結合各自地形特點,沿路、崗兩邊種植,這樣既可以方便滴灌,又形成了瓜蔞景觀,逐漸打造成“瓜蔞長廊”的高效農業示范亮點。
為了提高農工種植技術,農場還經常請來相關專家開展技術培訓,農技人員受訓后,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幫扶,成為種植戶的“田保姆”。同時,農場還組織瓜蔞種植戶外出觀摩,學習應用滴灌等新技術,大大提高了種植水平。為協助農工搞好后續服務,拓展銷售渠道,場里鼓勵農工“走出去”和“請進來”,讓外地客商更多地了解華陽河瓜蔞,有效化解了市場風險。農場工會每年舉辦高效種植專項勞動競賽,評比瓜蔞種植能手和“瓜蔞大王”,大大激發了農工種植瓜蔞的積極性。
據統計,2013年,農場瓜蔞種植戶達202戶,種植面積達3200畝,當年新增1000余畝,平均畝產200余公斤,畝均純收入超過4300元、比上年增收1000多元,最高單產225公斤、畝均純收入近8000元,進一步夯實了農工的增收基礎。通過多年摸索,華陽河農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瓜蔞種植技術和生產模式,今年種植面積還將繼續擴大。(程來保 陳萬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