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活出自己的力量
發布日期:2014-06-16 瀏覽次數:2274

農機手在安徽農墾三夏生產中大顯身手 記者 錢偉攝
農企職工:大學畢業兩年的花天文當上農場場長
剛進入安徽農墾集團時,花天文想都不敢想,兩年后能成為方邱湖農場一分場的場長:管著3000畝土地,幾十號人。“是金子總會發光,不在乎你在500強還是在農村,關鍵要活出自己的力量。”
2012年,花天文從安徽科技學院畢業時,就想著把所學的知識帶到農村去,當看到農墾招聘信息時,眼前陡然一亮。投了簡歷,參加招聘,他如愿進入農墾,分到位于安徽鳳陽的方邱湖農場。
剛到農場,花天文和農場工人一起種蔬菜,邊干邊交流,誠懇學習老師傅的經驗。“過去真不知道靈芝還能嫁接,看老師傅們得心應手,真挺慚愧!”花天文說。
花天文踏實工作讓大伙兒看在心里,不到一年,農場領導就把他派到了明西分場,全面管理2400畝土地,為兩季稻麥提供技術支撐。
“當時感覺壓力大,但又有種大干一場的過癮勁兒。”花天文說,剛接到通知時,他激動的一晚上沒睡好,第二天一到明西分場,就一頭扎進田里,把學校和農場學的技術全使上,制訂詳細方案,兩季稻麥大豐收。“當時那個欣喜勁兒,怎么說呢,唉,你不懂!”回想一年前的經歷,花天文眼睛里閃著亮光。
2014年,到農場工作兩年后,花天文被任命為方邱湖農場一分場場長,躊躇滿志的他又有了新的努力方向。他告訴記者,現在一個月工資3000多元,加上獎金,一年可以掙到五六萬元,在這里生活足夠了。
“眼下就想著抓緊學習,把3000畝土地管好,把30多人的隊伍帶好,把園藝師、農藝師的證考了。”花天文說,“袁隆平院士是自己的偶像,自己也要在技術上繼續鉆研,這么大的平臺,且行且珍惜!”
企業政策:大學生既能發揮所學,又有待遇保障。先解決住房,再給發展機會
為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農墾?安徽農墾集團董事長田文俊分析,不少學農技的大學生,回到農村種地手腳受束縛,不可能每個人都去流轉上百畝土地,而農墾提供了一個“中間路徑”,既能發揮所學,又能保障待遇。
安徽農墾集團副總經理李家堂說,安徽農墾通過多項優惠政策,讓大學生喜于進、安于居、樂于業。2013年安徽農墾招收大學生96名,今年計劃再招收140名。
方邱湖農場黨委書記林傳賢說,新進的大學生首先給解決住房問題,每個人只需要交納幾萬元的建房成本,就可以入住新房。工資每月可以拿到3000多元。林傳賢說,現在的年輕人不僅看中待遇,更關心成長平臺和未來發展。目前農場也把優先提拔任用、提供事業平臺作為招才引智的重要手段。目前農場流轉了不少周邊農村土地,有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年輕人承包種植。
專家支招:首先看自己能不能扎下根去,工作應有規劃,不作權宜之計
安徽省社科院副研究員顧輝說,傳統觀念認為農墾是農業企業,但目前農業企業多棲發展,不僅需要農技人才,更需要管理、新媒體等全方位人才。
“要改變思維定勢,只要有適應的崗位,就可以將農業企業作為選擇。選擇農墾這類企業的首要依據并不是自己所學專業,反倒是要看自己有沒有興趣和熱情,能不能扎下根去。”顧輝說。
顧輝認為,到農業企業去,要做好自身的定位和未來的職業規劃,把農業作為事業來做,而不是為了找工作的權宜之計。
“到農業企業工作,是一種選擇,與當或者自己創業相比,不同的選擇有不同的機會,也面臨著不同挑戰,關鍵還是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李家堂說,農墾企業穩定的同時待遇有更多保證,也有更多自己決策和發揮的平臺。
“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不能總想著一筆生意就掙到高額收入。農業發展有自身規律性,要看準其發展前景,瞄準市場,找到其規律性,這樣才能勞有所獲。”顧輝建議,年輕人到農業企業要有吃苦精神,把現代農業既當成事業,又當成陶冶情操的事來做。(摘自人民日報
- 上一篇:大壙圩農場:入選全省“廉政文化建設示范點”
- 下一篇:皖墾種業:皖東所麥稻育種不停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