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墾靠制度建設發揮扶貧項目效益
發布日期:2014-06-27 瀏覽次數:2253
在農業部農墾局的關心支持下,“十二五”期間安徽墾區共實施中央財政扶貧項目16個,總投資2106萬元,用制度建設保障扶貧資金發揮效益,促進了墾區貧困農場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加強項目管理制度化和流程化建設。安徽農墾先后出臺了《扶貧項目管理流程》和《財政投資項目績效評價辦法》等制度辦法,對項目報批、項目實施、監督檢查、績效評價、宣傳總結五個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和規定,并用表格形式對各個環節進行了詳細說明。
用培訓促制度落地,提升項目管理水平。墾區定期部署召開全系統財政項目投資暨培訓工作會,領導高度重視,親自到會講話,著力提升扶貧項目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為提高培訓效果,將培訓內容和項目管理流程、相關制度規定匯編成冊,印發給各貧困農場項目管理人員,指導扶貧項目管理工作。
加強監督檢查,落實管理制度。墾區成立專項檢查小組,對2009-2012年度實施的財政扶貧項目進行全面檢查。通過專項檢查,既總結了項目建設較好貧困農場的經驗,又督促部分進度較慢的貧困農場及時整改,進一步落實了扶貧項目管理制度。
項目監管端口前移,由財務總監和聯絡員進行全程監督。安徽農墾要求財務總監全過程參與財政扶貧項目的管理,包括項目事前可行性論證、事中建設過程管理、事后檢查驗收,還須不定期檢查項目建設進展并督促項目農場加快進度。
重視項目前期現場工作,增強項目可行性和實效性。安徽墾區加大了對貧困農場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實施方案的審查力度。各農場扶貧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均委托具有專業資質的單位進行編制,做到項目內容詳實、文本規范、編報科學。
加強項目庫建設,引導發展特色產業。安徽農墾根據貧困農場實際情況,引導其適應市場需求,促進傳統農業改造升級,繪制產業藍圖,優化產業結構。如引導白米山農場發展高效養殖小區,水家湖農場、碭山果園場調整種植業結構,積極發展設施大棚,種植溫室蔬菜、水果等,提高了農場和職工收入。(農民日報2014年6月24日08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