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邱湖農場:一幅老照片召回的農機化記憶
發布日期:2014-07-14 瀏覽次數:2283

筆者在百度上搜索“方邱湖農場”詞條,偶見一幅近60年前的老照片,刊登在1955年第8期《人民畫報》封面:一位女青年英姿颯爽,留著齊耳短發,身著工裝,頭戴工人帽,脖頸上搭著一條白毛巾,從一臺收割機駕駛室里探出半個身子,雙眸凝望前方,全神貫注工作,照片以另一臺農機作背景,2位男青年正在認真操作。這是1955年麥收時節,金陵農學院(現南京農大)農機系學生陳麗聰和她的同學們在安徽省國營方邱湖農場參加實習,駕駛著聯合收割機。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當時農大要求大學生到農村去參加勞動實踐,這幅照片,正是年輕人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真實寫照,也從另一個角度見證了方邱湖農場農業機械化歷史上的輝煌。
安徽農墾方邱湖農場是一個與共和國幾近同齡的國有機械化農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場涌現出全省第一位女拖拉機手焦天鳳、農機革新能手羅守干兩位全國勞動模范和多名省級勞模,成為全國多所農大學生的農機實習基地。全省農機作業現場會曾幾次在農場舉辦,當時農場機耕隊和最大的生產隊曾被授予“全國先進模范機耕隊”和“全國先進農業機械化生產隊”光榮稱號,受到黨和國家的嘉獎。七十年代,國家曾兩次從該農場選派農機骨干援助非洲多哥。隨后幾十年,農場一直作為安徽墾區農機管理先進單位,多次受到省農墾集團、省農機局表彰獎勵。
輝煌雖只代表歷史、見證老一輩農機人奮斗的艱辛和汗水,但“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卻薪火相傳。歷經6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特別是近年來,方邱湖農場在省農墾集團的堅強領導下,踐行科學發展觀,把農機化發展作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所在,堅持改革創新,抓住國家農機補貼政策機遇,著力提升農機化發展水平,積極推廣農機化新技術,農機裝備已由建場初期的3臺小型拖拉機,發展到目前擁有大中型收獲機20臺、拖拉機35臺(其中100馬力以上10臺)、植保機4臺,機具配套比達1:3.5,農機總動力4208千瓦,百畝耕地農機動力保有量35千瓦,農機從業人員超過60人,農機隊伍和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服務水平、科學管理水平、經濟貢獻水平都已今非昔比,為農場實現“兩個率先”目標作出了重大貢獻,充分發揮出國有農場在安徽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引領示范作用。(常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