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河農場:“三色經濟”領跑轉型發展
發布日期:2014-07-31 瀏覽次數:2159
這里曾經是一片沉寂的土地,經過幾代農墾人近60年的艱苦開發,如今,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生機勃發。近年來,安徽華陽河農場立足實際調整產業結構,努力實現由單一的棉花生產為主,向糧食生產和種子生產轉型,積極發展高效農業,充分發揮了農墾企業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示范引領作用。
盛夏時節,記者走進華陽河農場,沿途隨處可見連片種植的水稻、大豆等農作物生機盎然,一派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成片相連的瓜蔞地郁郁蔥蔥,一個個綠色的瓜蔞果吊滿了棚架,展示著現代高效農業的風姿……。
長期以來,華陽河農場一直以棉花種植為主,棉花產業被稱為傳統“銀色產業”。但市場波動大、農村勞動力轉移、棉花機械化程度低等要素制約日益凸顯,職工種棉積極性較大程度上受挫。2010以來,該場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以“縮棉、擴糧、種高效”為發展戰略,堅持把以優質水稻、小麥種植為主的“金色經濟”、以瓜蔞特色種植為主的“橙色經濟”、以開發建設米業公司為主的“銀色經濟”,作為結構調整、促職工增收的重要手段和主攻方向,三大經濟板塊建設并駕齊驅,為場域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勁源動力。
加快傳統農業升級,夯實發展金色經濟。該場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實行土地流轉改革,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與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培育、引進和推廣高產優質的棉花、水稻、小麥和大豆新品種,加強技術指導服務,實現糧食生產向種子生產的轉型;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積極探索“豆麥輪作”、“稻麥輪作”種植新模式,糧食生產呈現快速發展態勢,華陽河農場已成為皖西南“大糧倉”。今年,該場種植水稻2.6萬畝、大豆6萬畝、小麥10.4萬畝、高粱0.7萬畝;午收小麥平均畝產380公斤,最高畝產達460公斤。與此同時,棉花種植面積由原有的9萬畝,逐年縮小為如今的0.6萬畝。
引進推廣瓜蔞產業,創新培育橙色經濟。近年來,該場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圍繞“整體規劃、沿路發展、統一種植、自主銷售”,鼓勵扶持職工在身份田上種植經濟價值高的瓜蔞。在全場一盤棋的框架下,各分場結合自身地形特點,沿路、崗兩邊種植,這樣既可以方便滴灌,又形成了瓜蔞景觀,逐漸打造成了“瓜蔞長廊”高效農業示范亮點。同時,引導職工成立瓜蔞種植專業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經營,向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方向發展。據該場農業部門統計,2013年,該場瓜蔞種植面積近3200畝,種植戶達202戶,畝均效益4300元以上,最高畝產值1萬元以上。2014年,瓜蔞種植面積達6200畝,新增面積3000畝,滴灌技術應用面積達90%以上。
做好米業加工文章,整合提升銀色經濟。實現農業多元化發展,是農場“十二五”時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戰略。通過招商引資,該場成立皖墾華農米業有限公司。2012年2月,將一分場軋花廠進行改造,米業公司正式啟動建設,建有快速烘干車間、慢速烘干車間、米業加工車間和總庫容達5000噸的周轉倉庫,生產線日產大米100噸,快慢烘干線日處理能力達600噸。今年初,該場進一步調整股權結構,將米業公司由原來私人控股經營變為農場控股經營。追加投資近700萬元,新建快速和慢速烘干線各一條,倉庫2000平米,金屬倉4座和水泥曬場等,進一步增強米業公司糧食烘干和加工生產能力。
“縮棉、擴糧、種高效”的產業結構調整戰略,給華陽河農場發展注入新的活力。2013年,全年實現糧豆總產66331噸,再創歷史新高;工農業總產值3.5億元;生產總值2.2億元;利潤總額1412萬元,歸屬母公司利潤1465萬元,是十一五末的1.82倍,職均收入3.01萬元;固定資產總投資3370萬元。
如今,科學釋放資源優勢,金、橙、銀三色引擎齊發,轉型與跨越齊驅……一個現代、綠色、幸福的華陽河農場正煥發新的生機。(中安在線 2014年7月28日,汪俊偉)
- 上一篇:龍亢農場:農業物聯網向全產業鏈延伸
- 下一篇:皖津公司:喜看麥田千重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