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在线字幕免费观看电视剧网,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pacopacomama熟女,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

科技躬耕競風流——記全國種糧大戶、方邱湖農場職工張華平

科技躬耕競風流——記全國種糧大戶、方邱湖農場職工張華平

發布日期:2005-01-17 瀏覽次數:2305

2004年的最后一天,當張華平從省里捧回農業部授 予的“全國種糧大戶”牌匾時,場里敲鑼打鼓歡迎 他,象過節一樣熱鬧。人們欽佩張華平,由衷稱他 是一只“科技致富的領頭雁”。
張華平今年47歲,是安徽省方邱湖農場一名管理人 員,
他承包的 860畝麥豆年年喜獲豐收,2004年小麥單產 又達到了485公斤,大豆單產147公斤,畝純利達300元 的好成績。他的規模經營在困境中誕生,走過了一 條不尋常的創業路。1997年以來,由于自然災害頻 繁,糧食價格低迷,農業比較效益差,農場職工種 田積極性不高,棄地不包、棄田不管現象加劇,到 2001年,全場撂荒地達千余畝,農業資源嚴重浪 費。這部分地若由集體耕種,勢必又回到大鍋飯時 代。此時,時任原種場場長的張華平勇敢地站出 來,響應農場規模經營的號召,接手承包了職工棄 荒的土地860畝。幾年來,張華平同志堅持科學種 田,大力推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強化田間管理 質量,糧食單產逐年提高,取得了規模經營的新突 破。
張華平原來一直從事基層管理工作,一下子承包大 規模的土地,很多人為他捏了一把汗。他堅信自己 的選擇,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應該在企業困難的時 候主動分憂,種地成功了,可以在職工中起到示范 帶頭作用,就算失敗了,也可以為農場深化經營改 革摸索經驗。憑多年的管理經驗,他知道農業科技 是制約產量和效益的瓶頸,只有從科技入手,才能 提高農業產出率,實現最佳效益。為此,他主動與 場農技服務部門簽訂了技術承包合同,并同安徽省 農科院和安徽農業大學的專家聯系,爭取技術扶 持,自己在實踐中也注重學習、摸索。近3年來,他 同技術人員一道,在自己承包的小麥生產中,成功 地推廣了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打鼠道、深松 免耕、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多項實用技術,小麥單 產從不足400公斤提高到485公斤,大豆生產積極應 用合理密植、增施底肥和追施大豆花莢肥,少免耕 立早苗等多項實用技術,大豆單產從100公斤提高到 150公斤。
他的成功經營在職工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周邊 4000余畝承包職工跟著學、跟著干,生產投入和科 技意識明顯增強,有的職工很坦誠地說:跟著大戶 走,不會錯,沒虧吃,大大提高了農業技術的普及 率。同時,他經營的小麥田間長勢良好,每年都吸 引了鳳陽、蚌埠等周邊市縣幾十個鄉鎮農民、種子 經營戶前來觀摩學習,成為農場對外輻射新技術、 新成果的窗口,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源。 實行規模經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管理至 關重要。張華平憑著多年積累的管理經驗,從生產 經營的各環節入手,服從農場種子產業化要求,堅 持標準化生產,服從農場作物品種布局,主動與種 子公司簽定了預約繁殖合同;與農機戶簽訂農機作 業合同,嚴格按技術規程操作。由于他重視合同管 理,講究誠信,他的規模經營得到了農場和社會各 界的廣泛認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富裕起來后的張華平沒有忘記農場和鄉親,幾年 來,他共向農場種子公司銷售小麥商品原種112萬公 斤,大豆商品良種3⒉6萬公斤,繳納稅費89萬元, 為農場節約保險配套資金近10萬元,他還聘用場內 剩余勞力協助管理,僅勞工費用就達11萬元,為緩 解農場就業壓力和職工增收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張華平不僅在農業經營改革大潮中大顯身手,同時 展示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風采,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 群眾的贊譽。連續三年被農場評為先進工作者、優 秀共產黨員,2004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種糧大戶光 榮稱號,成為安徽墾區獲此殊榮第一人。(夏愛國)

關注安徽農墾官方微信平臺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