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墾爭做新型城鎮化“排頭兵”
發布日期:2014-12-26 瀏覽次數:2328
“過去住在圩區,是磚瓦結構的危房,每年都擔心被水淹,做夢也沒想到能搬進這花園式的小區。”“現在住在鑫湖花園小區,出門就是公路,高鐵站就設在農場,我們已變成城市人了。”在安徽墾區淮南農場,職工們和記者聊起生活的變化時流露出滿臉的幸福。近年來,安徽農墾每個農場都建起了花園式小區,以種田為主的農墾人像城里人一樣住上了新樓房。
為加快農墾城鎮化建設步伐,安徽農墾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新農場、城鎮化、花園系列”的城鎮化建設思路,同時抓住國家實施沿江和沿淮移民遷建的政策機遇,將沿江和沿淮農場行洪區職工搬遷出來。此后,墾區搶抓國家保障性住房建設政策機遇,從2009年至今,全墾區20個農場共建成保障性住房24,767套,150多萬平方米。目前,全墾區職工居民成套住房率達到了85%,基本實現了“樓房化、花園式、全覆蓋”的新面貌。
經過近10年的快速發展,安徽農墾已率先實現農場自身的城鎮化,部分農場場部城鎮已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全墾區戶籍人口12萬人,常住人口18萬人。在吸引農民進“城”安居樂業方面,安徽農墾發揮出明顯的比較優勢:土地產權清晰,產權能夠流動起來;農場農業現代化水平高,農業產業化程度高,易于農民就業;農場大都地處農村腹地,易于農民“帶地進城”;農場地價、房價較低,農民能買得起房。
安徽農墾將新型城鎮化發展融入周邊地、市的城市發展和縣、鄉城鎮化的發展之中,借用周邊城市化、城鎮化為農墾新型城鎮化提供的發展空間和機遇,把比較優勢變成發展優勢,從而增強農墾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內生力和外溢力。高起點規劃,以打造生態宜居特色新城鎮為目標,充分體現經濟、生態、宜居三大功能共生,體現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
城鎮建成啥模樣?安徽農墾堅持分類發展戰略,避免“千城一面”。所屬農場分布在22個縣市范圍內,區域遼闊,布局分散,土地規模、人口基數千差萬別,針對各自不同特點,歸類為自主發展型、城郊型、鎮郊型和遠離城市的農場四類,不同的農場因時因地制宜,有針對性而非盲目地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自主發展型的代表——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境內的龍亢農場,鎮區面積近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萬人,其中農場戶籍人口不到1萬人,場部城鎮化外來常住人口卻超過2萬人。近幾年,通過商業開發和保障性住房建設,城鎮每年新增住房近1000套,每年吸納周邊鄉村人口3000多人。可以說,龍亢農場城鎮的形成和發展是新時期先進生產力輻射帶動的結果,是農墾和地方政府優勢互補、合作雙贏的產物。
龍亢農場作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中唯一的農墾試驗區,承擔著“創新墾地合作發展模式”的試驗任務。農場通過現代農業輻射、農村人口轉移、農場城鎮管理制度改革等,探索適宜在全國推廣的墾地合作新模式。如今,龍亢農場“工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思路正日漸清晰。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龍亢農場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建起許多工廠,帶動糧食生產、生活資料交易,促進了社會服務業的興起,吸引周邊農村人口聚集就業居住。后來,又創建了農民創業園區和食品產業園區,提供了3000多個就業崗位,產業的發展為農場城鎮化建設提供了就業機會,讓想進城的人進得來、留得住、有發展。
有了工作還得有社會保障,還要實現安居樂業。在龍亢農場,進城農民與農場職工一樣,享受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學校、醫院對全民開放。目前,學校實行從幼兒園到高中一條龍辦學,在校學生6000多人;農場醫院是二乙醫院,設有病床200余張;農場城鎮的道路硬化、供排水系統、有線電視、路燈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鎮區還有公交公司一個,24條公交線路連接城鎮和周邊鄉村……完善的基礎設施、便利的交通、全面的公共服務增強了周邊農民集聚農場城鎮的向心力。此外,農民還可以“帶地進城”,周邊農民離家距離近,可以繼續承包土地,既享受城里人的待遇,又享受農村人的福利。
不僅僅是龍亢農場,敬亭山茶場以建設生態觀光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為主線,納入宣城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與宣城市政府共同實施土地綜合開發利用項目。淮南農場利用京福高鐵淮南站落戶農場的建設機遇,與淮南市政府合作興建工業園區,成立“淮南農場城鄉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驗區”,目前已入駐陜汽重卡、國瑞藥業等多家大型企業,農場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
如同安徽墾區一樣,全國各墾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對地方城鎮化建設產生了積極的示范影響,墾區在推進城鎮化、吸引農民進城等方面已經擔負起了“排頭兵”的引領角色。(2014年12月18日,記者王建東、王麗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