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河農場:涌現“農場主”新一族
發布日期:2004-06-09 瀏覽次數:2644
劉江鎮:種糧能致富 過把“地主”癮
劉江鎮,四十出頭,粗壯矮小,其貌不揚,但一雙 眼睛卻十分銳利、有神采。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 期,當農場率先在全省墾區推行“家庭聯產承包” 責任制的時候,作為一名普通農工,劉江鎮就獨具 慧眼地主動承包了180畝耕地,躍躍欲試地要當“種 糧大戶”。當時,家里人都表示反對,勸他不能 “冒”,不要“富”,否則要吃苦果子。可劉江鎮 卻有一個牛脾氣,頂著壓力去闖。一年下來,他沒 有賺錢,但收獲了一批豐足的小麥和玉米,為當時 的農場奶牛場提供了充足的飼料,得到了農場負責 人的贊許。1987年至1989年,由于農田抗災能力 弱,基礎設施差,劉江鎮承包的棉花連年歉收,他 的積極性受挫,一度想打退堂鼓。農場負責人上門 為他打氣,同時改造低產田,提高排澇抗旱能力, 并在1990年,為劉江鎮180畝旱地全部實行了“旱改 水”,調整種植結構,改種水稻。1992年至1993年 間,農場科技部門又把他的稻田作為兩系雜交稻制 種試驗田,使他的生產技術和應用推廣水平有了提 升。1994年,劉江鎮奪取了一個豐收年,水稻單產 達450公斤,年產值5萬元,年獲利1萬元,成為農場 “冒尖戶”。1998年至1999年,當地遭遇百年產遇 的特大洪災,而劉江鎮由于管理和技術到位,大災 之年仍獲得穩產。2001年,劉江鎮開始“走出 去”,先后到安徽省農科院、江蘇農科院拜名師、 學技術、引良種。當年,他引進的太湖糯獲得600公 斤高產,年純收入達5萬元,當年,劉江鎮獲得自營 經濟先進個人,戴上了大紅花。今年2月下旬,劉江 鎮又到周邊縣鄉參加耕地使用權競標,在望江縣六 合村包下了270畝稻田,加上場內240畝,他已擁有 了兩處農莊500多畝稻田,同時擁有價值30萬元的兩 臺大型聯合收割機,還有倉庫、曬場、灌渠等一整 套設施,并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路 相連”的生態農場格局,莊園經濟凸現。+
斯登柱:“雙棲式”能人 稻鴨獲雙贏
今年4月下旬,一位英俊的小伙子登上了由省農科 院、省人事廳外專局舉辦的“科技論壇”,他面對 來自全場200多名農場主介紹了“稻鴨共生”技術和 實踐經驗,他豐富的知識,生動的講解受到臺下歡 迎。他就是農場回族農工、種養“雙棲式”能人斯 登柱。
斯登柱是一個很不安份的人,高中畢業后回家務 農,他就是謀劃著個人發展計劃,先是承包魚塘, 后又養牛,小有盈利,并不心甘。1995年他背起挎 包外出考查,先后到江浙青年鴨市場,我省廬江畜 禽批發中心以及桐城大關板鴨基地參觀取經,決定 當一個“鴨司令”。1995年初試牛刀,賺了6000 元。此后,他不斷摸索技術經驗,打時間差,一年 春秋兩季養鴨,年存欄2萬只,出欄1.8萬只,年產 值達15萬元,年純收入5萬元,2001年,他又承包了 100畝耕地,種稻養鴨,以有機飼料喂鴨,發展綠色 農業。2003年,省農墾局在該場率先推行“稻鴨共 生”環保農業試驗,斯登柱第一個報名參加,獲得 雙贏,為調整結構,促進種植業與養殖業的關聯度 提供了一條新路子。現在他已擁200畝稻田、2萬只 鴨的“稻鴨共生”基地,成為當地帶頭致富的示范 戶。+
姜文:下崗不失志 興辦奶牛場
皖河農場歷史上曾有過乳業輝煌,1998年因體制問 題解散了乳品廠、奶牛場,導致100多人全員下崗。 姜文也是其中一名“不幸者”。但他善于抓住這個 “不幸”的機會,艱苦創業,辦起了民營企業鮮奶 廠和奶牛場。1991年10月正式點火成功。截至2003 年末,在短短四年內,這家小企業已發展壯大,在 安慶市乳品市場占據三分之一份額,擁有100萬元固 定資產,存欄奶牛60頭,添置了不銹鋼封閉式管道 生產線,超高溫瞬時滅菌設備,雙推式擠奶車。該 企業多次被評為誠信單位,下崗再就業先進單位。 姜文本人,也先后被評為“民營企業家之星”、 “下崗再就業明顯”。
今年6月,鮮奶廠將按照多元化、集團化、產業化的 路子,與澳大利亞投資商合作,聯手打造2000頭奶 牛基地。+
幾點思考:為更多的農場主提供平臺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皖河農場已擁有 300多位農場主,其中30畝以上的312位,100畝以上 的有150位,200畝以上的有100位,更多的農場主正 如雨后春筍逐步興起,為什么會涌現“農場主”新 一族?首先得益于國家政策好,鼓勵農工(農民) 承包耕地,保護大戶積極性。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頒 發后,更激發了農場主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其次, 得益于農場機制活,該場多次為種糧大戶、養殖大 戶制訂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在防汛抗旱、農水配 套、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了傾力支持;再次,得益 于農場主自身努力,有了上述政策,他們可以放開 手腳大干一番。
但是,農場主們仍有顧慮,如承包期能否長久,市 場風險如何規避,自然災害如何抵制?等等。還有, 目前的農場主的業務素質和市場經營理念亟待提 升,家庭農場規模仍要不斷擴大,農業生產集約化 程度不高等等。
從某種意義上說,國內的農場主與國外的農場主的 本質區別在土地所有權的不同。前者的土地屬于國 有,而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是加快土地規模 經營,發展莊園經濟的要務,其次是采取優惠政 策,加快家庭農場農機化進程,大型農機往往成就 大農場主;第三是發揮農場主的帶動作用,讓少數 人種多數田、大農場套小農場,使農場主在科技推 廣、結構調整等方面起到排頭兵作用;第四,要加 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使農業生產與農產品深加工及 銷售協調發展,用辦工業的理念來辦農場。+
王洪
地址:安慶市西郊皖河農場辦公室
郵編:246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