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山農場:原生態林下養土雞
發布日期:2015-06-09 瀏覽次數:2611

走進安徽農墾白米山農場五分場余山廟小河灣,山深林密,綠水環繞,空氣清新,人跡罕至。綠林叢中隱隱能看到彎彎曲曲、高低不平的林間小道,這是場部到此的唯一通道,可見幾間破舊土房和幾座簡易塑料大棚,這里便是謝家成、劉永華夫婦土法上馬的土雞養殖場。
謝劉夫婦原是農場摩擦材料廠普通職工,2000年工廠改制后,同大多數職工一樣,僅靠打工收入來維持一家生計,憑借不服輸的勇氣和智慧在人生道路上打拼著,他們想往過上較好的生活,更懷有發家致富的夢想。
直到2008年,安徽農墾及白米山農場大力鼓勵扶持廣大職工發展養殖業,謝家成也動了心思,他想,農場有著廣袤山場和原生態環境,發展土雞養殖應該是條致富的路子,就和妻子商量,但妻子先是不同意,一怕沒有技術養不好,二怕家里僅有的一點積蓄被折騰光,幾經商量,在謝家成的不懈堅持和遠景藍圖吸引下,妻子最終同意了。這年初春,劉永華從一家玩具廠副廠長的崗位上毅然辭職,和夫君收拾家當,一頭扎進五分場余山廟深山,開始土法上馬發展林下養土雞。
萬事開頭難。資金不足,只得找親戚朋友東拼西借;沒有養殖棚舍,只能因陋就簡、先干起來;沒有技術,從頭開始學。修草房、建棚子、添設施、購器具,一切從零開始,準備了兩個多月。2008年6月,第一批1000只土雞進場,夫妻倆小心翼翼,白天忙飼養,晚上輪流看小雞,一旦發現小雞采食不正常,或有其他異常生理表現,首先就從書本上學,遇到難題就下山找畜牧獸醫站專家請教。功夫不負有心人。就這樣忙了3個多月,看到小雞健壯地滿林下跑,親手飼養的小雞慢慢長大、開始產蛋,心里充滿了成功的喜悅,也有了進一步發展的信心。9月,又上了第二批2000只土雞,當年共賺了8萬多元。
第二年,有了成功的養殖經驗。2月初再上小雞3000只,更加精心飼養,防疫不敢有一絲馬虎。然而,到5月初出現了雞瘟,請了很多專家來現場指導,但專家們都搖搖頭就走了,最終,3000只小雞和上年留下產蛋的1000多只母雞幾乎死光光,直接損失十幾萬。他倆倍受打擊、欲哭無淚、感到絕望、令人心酸。
雞死光了,錢花光了,人疲憊了,沒有依靠、沒有后路,咋辦,是進還是退?妻子劉永華是個精明能干又通情達理的人,她沒有一句責備話,反過來還勸慰丈夫:“現在什么都沒有了,我不怕,因為我有你,有吃苦耐勞、肯學上進、不畏艱難的你。有苦我們一起吃,有難我們一起擔!”妻子的大度剛強讓老謝有了繼續干下去的勇氣和主心骨。于是一邊將死去的小雞全部深埋,一邊忙著養殖場地的消毒和清理,再到獸醫站潛心請教防疫技術,得到了專家的熱忱幫助,夫妻倆當年9月又上雞4000只,開始了科學飼養。
2010年開始,在他們刻苦鉆研、精心飼養和夜以繼日地辛勤勞作下,解決了一個個技術困難,攻克了一道道防疫難題,全面掌握了土雞養殖技術,積累了豐富實用的經驗,養殖場一步步地順當起來,每年飼養土雞上萬只,年可凈賺20余萬元。
這樣一忙就是6年。在這6年里,憑著誠信為本的經營理念和精明頭腦,構建了多個銷售渠道,有了穩定的客戶群,產品源源不斷銷住滁州、南京、蘇州等地,而且形成了原生態、土種土味的自身特色。
憶當初,老謝十分感慨:“搞養殖很辛苦,也有一定的風險,但我們走過來了,一點一滴地成長,樂在其中,收獲了成功的喜悅,如今家里生活達到了小康,我很珍惜,也很感謝農場給我提供了一個發展的平臺,相信明天越來越好。”的確是越來越好,如今謝劉夫妻有了車子、票子,在城里有了自己的房子,兩個女兒先后成家立業、生活美滿。
2014年,白米山農場在場區老嘉山麓規劃建成了連棟養殖小區,場領導多次登門找老謝,請他來掛帥發展林下規模化養殖。他舍小家、顧大家,毅然舍棄自家養殖場,到小區發展規模化土雞養殖,貢獻出自己的養殖技術和銷售渠道,為的是回報農場、帶領職工共同致富,從而實現更有意義的人生價值。夫妻倆又住進了養殖小區,按照原生態、規模化要求進行養殖,如今該養殖小區已初具規模,地上跑的、樹上站的都是健壯的土雞,成為一道特有的風景。
謝劉夫婦的創業歷程讓我相信,他們林下規模化養土雞的路子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并將引領越來越多的農場職工共同致富奔小康。(胡恒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