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墾:走向非洲的“海外糧倉”
發布日期:2015-06-12 瀏覽次數:2446
新華網合肥電(記者楊丁淼) 5年前,安徽農墾非洲項目負責人何宏順從安徽農墾來到津巴布韋,面對著上千公頃幾近拋荒的土地,他倍感壓力。
彼時,曾被譽為“非洲面包籃子”的津巴布韋經歷了長達十年的經濟衰退,糧食產量急劇下滑,盡管農業人口占總人口70%以上,糧食短缺問題卻困擾了這個國家多年。當地規模可觀的良田,由于無人經營,淪為雜草叢生的荒地。
安徽農墾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一次走出國門。2010年底,安徽農墾集團與津巴布韋聯合成立皖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了農業開發的合作協議,根據項目計劃,到2017年,皖津公司在津巴布韋開發的農場總面積將達到5萬公頃。
非洲安不安全?投資環境究竟如何?當地雇員能否服從管理……一個個問號在何宏順心中揮之不去。
由于農業合作只是礦產項目的配套項目,非洲方面開始也有這樣的顧慮:中國人真的是來幫助發展現代農業的嗎?要等多久才能看到合作成果?
合作項目啟動,疑慮很快煙消云散。安徽農墾第二年3月人財物就全部到位,5月750公頃的小麥播種完畢,10月獲得了豐收。
津巴布韋方面對此評價,安徽農墾集團是一個實力雄厚而又非常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
安徽農墾外經處處長侯宜澤說,合作項目一期工程投資1300萬美元,開墾土地1800公頃,成功種植了小麥、大豆、玉米和煙葉,“我們的單產都遠高于當地水平,小麥、玉米單產800斤,項目經濟效益非常好。”
溫亞尼農場是皖津公司一期項目的兩個農場之一,場長董如平本以為非洲員工會較為懶散,在實際接觸之后印象有了180度的轉變——“非洲同事明理而有序,我們一起相處如同兄弟姐妹,真誠消除了誤解,合作促進了發展。”
“現在津巴布韋拋荒的農場逐漸減少,農業種植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何宏順說,“我們收獲的糧食將全部在當地市場銷售,以滿足當地的需求,我們要通過這個項目來幫助津巴布韋實現糧食自給自足。”
展望未來,何宏順表示,皖津公司擁有土地1萬公頃,還有大片土地有待開發,二期項目擬投資15億元,計劃5年內土地開發面積擴大至5萬公頃,在農作物市場飽和后,公司計劃轉向煙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
“適合當地的農業理念得到了更好的應用,直接推動了糧食產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皖津公司津巴布韋方面負責人圖扎伊說。
為切實提升企業“走出去”的組織化程度和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2013年6月,安徽農墾聯合27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皖企赴津巴布韋合作開發聯盟”。截至目前,聯盟成員單位增加至40家。
侯宜澤表示,抱團出海使企業“走出去”綜合成本降低,競爭力增強、能夠集成享受中國和東道國的相關優惠政策,發揮企業集聚效應。
董如平說,期待皖津公司正在實施的示范帶動項目能與國家支持援助非洲的政策有機銜接,使援非政策按照企業化、市場化運作,增強非洲經濟發展的“造血功能”,使企業成為援助計劃的“孵化機”“放大器”,帶動當地農戶啟動和恢復生產,過上富裕生活。
- 上一篇:大壙圩走出農場謀發展
- 下一篇:安徽農墾集團:大壙圩農場:農機手崔海軍機插秧比武奪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