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河農場:五年“調轉促” 棉庫變糧倉
發布日期:2016-01-12 瀏覽次數:2560
回眸“十二五”,安徽華陽河農場緊扣“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這條主線,不斷推進企業化改革和產業化發展,譜寫戰略轉型新華章,如今這里“棉庫”變成了“大糧倉”,實現了企業效益、職工收入雙提升。
經濟轉向高質增長。五年間,華陽河農場累計實現生產總值10.94億元,利潤總額是“十一五”時期的2.5倍,職均收入年均增長9.6%。實現糧食總產量32.1萬噸,年均增長11.46%,其中,小麥總產17.3萬噸、水稻總產7.4噸、大豆總產50173噸,年均分別增長11.32%、7.6%和24.72%;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1億元,年均增長13.33%。2015年,農場大中型農業機械保有量620臺套,是“十一五”末的3倍,農機總動力翻了一番;累計投入資金6900余萬元,實施了砂基堤除險加固、險工險段根治、防洪堤護坡、溝渠清淤、泵站配電更新、農田橋涵閘、土地綜合治理、場區水泥道路、飲水安全工程、萬畝高標準農田、現代農業發展、華豐農機大院等重點項目建設,夯實了農業經濟發展基礎,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華陽河農場相繼榮膺全國農機標準化
縮棉擴糧力促高效。五年間,華陽河農場圍繞“縮棉擴糧重高效”的發展思路,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而今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農業上大力發展“三色經濟”, 形成了“金色”(小麥、大豆、水稻)、“橙色”(瓜蔞)和“銀色”(大米)生產模式,形成了集糧食烘干、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化和多元化發展格局。棉花種植由“十一五”末的4萬畝壓縮到如今不足千畝,小麥種植由7萬畝擴大到10萬畝,大豆種植穩定在6萬畝,水稻種植由2.4萬畝擴大到3萬畝,高效農業瓜蔞種植由3000畝擴大到1.1萬畝。產量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小麥平均畝產穩定在
改革催生機制創新。五年間,華陽河農場按照安徽農墾統一部署,著力推進企業化改革。農業改革方面,實現了9萬多畝耕地的新一輪承租和土地規范流轉,清理外包戶收回耕地1.62萬畝,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注冊成立華陽河農場農業有限公司,形成“農業公司+分公司+管理區”的三級經營、一級核算管理模式,夯實了農業規模化經營基礎。企社分離改革方面,實現了農場企業經營職能與社會管理職能的徹底分離,如今農場社區管委會下轄5個二級社管委、11個居委會,實行人員、辦公場所、經費三分開,進一步理順了生產經營與社會管理的關系。企業化改革方面,調整了農場內部機構設置,壓縮了管理層次,精簡了管理層次,降低了管理成本,優化了內控機制,提升了遵守管理制度的自覺性和執行力。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出臺了《加強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規范選人用人機制,創新干部管理方式,優化人才隊伍結構,為新引進的31名大學生提供了薪酬、住房、生活等方面的優先保障,通過公開競聘選拔錄用了廣播員、陵園主任、棉業會計、土壤化驗員等崗位人員,從農場后備人才庫中選派20人到基層任職;加強新型職業農工培訓,開展“百千萬”工程和陽光工程培訓18期30余場次,累計培訓職工1500多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5萬余份,定期編發《當前農事》和《病蟲情報》,農技指導服務到田頭,提升了職工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
新型城鎮化邁大步。五年間,華陽河農場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按照“十二五”民生工程建設規劃,總投資6621.87萬元,建成了1327套廉租房、危改房,如今全場95%以上的居民住進了新樓房;自籌資金投入1032萬元,完成了全場下水道、6座垃圾焚燒爐從、場部金海廣場改擴建和職工花園小區綠化亮化美化、視頻監控系統、大屏幕、公墓、危橋等民生配套工程,農場居民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為之一新。農場相繼落實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城鄉醫療救助、殘障人保障、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分三年全額兌現了參保前欠發退休費2796萬元,一舉解決了退休人員最為關切的歷史遺留問題。場黨委高度關注和傾心關懷困難群體,每年通過重要節日慰問活動,累計發放困難慰問金177.7萬元。與此同時,
展望“十三五”,華陽河農場場長孫國安表示,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推進農墾改革發展意見,著力推動農場企業化改革,創新發展方式,促進產業升級,不斷提升職工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指數,為農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而努力奮斗。(程來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