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墾:闖非洲的“拓荒者”
發布日期:2015-08-03 瀏覽次數:2453
15名農墾人領頭開荒千頃農場
7月,處于南半球的津巴布韋正值最冷時節。9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奇諾伊省的皖津公司溫亞利農場,綠油油的麥田一望無垠。而在皖津公司到來之前的幾十年,這塊土地幾乎沒有“冬季”種植的記錄。
2010年,應津巴布韋政府希望與我省開展農業合作的請求,安徽農墾集團實施“走出去”戰略,當年12月,與津巴布韋國防部合作注冊成立皖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維亞利農場,安徽農墾人來到津巴布韋后接手的首個農場,此前基本處于荒廢狀態達30年之久。
談起四年前來到這里第一天時的情景,皖津公司副總經理齊廣鵬介紹,那是2011年3月2日傍晚,他們一行7人風塵仆仆地趕到這里,面對眼前的景象,有著心理準備的他們也不禁手足無措。 “遍地荒草高過人頭,讓人害怕;蚊蟲肆虐,一來就被馬蜂叮咬,痛癢難忍。農場臨時住房里,沒有床也沒有電,七個人點上蠟燭,清掃出兩間房子打上地鋪,因為門是壞的,半夜里幾只癩蛤蟆還跳到我們身上……”
“來這就要做出點事情,不能給中國人、給安徽人丟臉。 ”懷揣這樣的斗志,安徽農墾人迎難而上開創新天地。包括維亞利農場在內,皖津公司首批共經營兩個農場,土地面積加起來有1800公頃。安徽農墾15人,接手并帶領兩個農場原有當地職工近百人,整天奔波田間地頭,除草,平整土地,整修泵站。幾個月下來,光搬走的亂石就有幾十卡車。農場原有水利設施基本廢棄,大伙協力移動噴灌設備,一個地塊一個地塊澆。時間一天天過去,土地活力一天天恢復。當年底,兩個農場生產小麥每公頃4噸到5噸,是當地糧食單產水平的兩倍。
四年創業建成中津合作范本
從2011年2個農場1800公頃土地,發展到目前的10個農場1.2萬公頃土地;玉米、大豆、小麥等農作物單產達到該國先進水平,糧食產量逐年提升,目前年產糧食將近20000噸……皖津公司從“拓荒者”起步,歷經4年,發展成為該國最大的農業生產企業,被津巴布韋農業部評為小麥先進生產單位。
“這里比較偏遠,以前職工住草房,現在住農場建設的磚瓦房。農場重新經營以后,他們有了工作,能賺更多的錢,生活也開始變好。 ”皖津公司津方人力資源主管TichaMasanganise告訴記者,吃飽飯不再是孩子們的奢望,大人無需擔心沒錢看病,孩子們都可以正常上學了。
在溫亞利農場地頭,奇諾伊大學實習生PreciousMayo正在察看小麥的長勢。她告訴記者,農場是該大學的教學實習基地,也是周邊農場主、農戶種植技術交流和作物安徽農墾集團基地,為大家學習、交流種植技術提供了良好平臺。目前,農場已吸引該國農業、電力、糧食等部門多批次人員參觀學習。
“安徽從設備、資金以及技能等方面給了我們支持,加強農業生產,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讓成千上萬農戶家庭有了工作,讓沒有技能的人掌握技術,這是對民生最大的幫助。”皖津公司副董事長、津巴布韋國防部少將Doglous說,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的皖津公司,已成為中津合作的一個范本。
“皖津公司的成功發展,堅定了集團‘走出去’信心。安徽農墾已與津巴布韋國防部簽訂了5萬公頃的二期開發合同。到2018年,皖津公司擁有的土地面積與省內土地面積相當,相當于在非洲再造一個‘安徽農墾’。”安徽農墾集團董事長田文俊說。
皖企“抱團出海”共建合作區
位于溫亞利農場附近的皖津琪強建材公司,是皖津公司旗下加盟企業。
2013年6月,為響應省委、省政府推動更多企業“走出去”號召,安徽農墾聯合27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 “皖企赴津巴布韋合作開發聯盟”,提升皖企抱團 “走出去”的組織化程度、降低“走出去”成本,提高效率和抗風險能力。目前成員單位增加至40家,有4家企業赴津投資,涉及種植業、建材、物流、教育行業等。
“立足安徽,面向全國,壯大聯盟,推進更多企業‘走出去’和優勢產能轉移,實現聯盟企業優勢互補。”安徽農墾集團副總經理、皖津公司董事長程軍表示,今年1月,省農墾津巴布韋經貿合作區入選“安徽省省級境外經貿合作區”。省農墾將發揮聯盟平臺作用,放大示范效應,全面啟動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為有意“走出去”的企業搭建更廣闊的投資平臺。
按照計劃,省農墾津巴布韋經貿合作區遵循“一業為主,多種經營,分步實施,抱團開發”的思路,以產業鏈為紐帶,在發展種植業的基礎上逐步向農資供應、養殖、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產業延伸,逐步完善農產品加工型園區建設。隨著投資合作機制的進一步完善,皖企“走出去”聯合艦隊,必將乘風破浪、揚帆遠航。(安徽日報
- 上一篇:安徽墾區開展“八一”走訪慰問活動
- 下一篇:安徽農墾集團:潘村湖農場:一條水渠解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