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墾:高效農業吐芬芳
發布日期:2015-08-11 瀏覽次數:2466

華陽河農場地處皖西南邊陲,前襟長江,后擁相連的大官湖、龍感湖、黃湖三湖,是安徽農墾規模最大的以水為伴的農場。2014年,該農場種植瓜蔞7500畝,畝均效益達4200元,最高的達到了6900元,2015年瓜蔞種植面積又飆升到10600畝,占到農場耕地總面積的10%。
華陽河農場瓜蔞種植折射出的是近年來安徽農墾高效農業發展的嶄新態勢。2014年,全墾區利用職工身份田發展高效農業種植面積已達8.4萬畝,畝均效益4200多元,高效種植以占墾區耕地18.6%的面積達到農業效益的40%,職工身份田高效農業收入更是占到了職工年均收入的61.8%,養殖產值也達到3.82億元,同比增長12.9%,農業結構也因此得到極大地調整,較好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場和職工增收。
(一)
安徽農墾不沿邊不靠海,是全國內陸中小墾區,耕地僅約50萬畝,農業占墾區經濟比重50%以上,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影響,“十二五”之前農業比較效益一直在低水平運行。
2008年安徽農墾正式推行職工身份田發展高效農業的戰略舉措,成立了集團及農場兩級高效農業發展領導小組,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連片集中、形成規模、富有特色”的要求,編制了“十二五”和“十三五”高效農業發展規劃,確定墾區高效種植面積要達到10萬畝的發展目標,同時制訂了嚴格細致的檢查驗收評分標準,從2009年開始,每年年末對各農場高效農業進行考核驗收,前三名給予表彰獎勵,對后三名進行問責約談,并組織到獲得第一名的農場觀摩、召開全墾區現場推進會。安徽農墾還從2013年起,整合現有的支農項目和資金,每年安排1000萬元資金重點支持上規模、有特色的農場高效農業示范區建設。
各農場紛紛結合各自實際和高效農業發展模式,因地制宜,編制好年度工作計劃,制定實施方案。對于發展高效農業有困難的職工,在政策和資金上予以支持。同時,安徽農墾注重加強工作指導和技術服務,提高職工生產技術水平。各農場邀請省內外相關專家指導和授課,實施職工技術培訓工程,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開展以高效農業栽培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技術培訓和科技示范。全墾區每年舉辦高效種植、養殖類培訓班近百場次,培訓職工不少于6000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萬多份。
有了目標,有了措施,有了扶持,有了服務,讓職工看到了希望,增強了信心。淮南農場有個叫馮軍芳的女工,過去靠承包幾十畝土地,收入寥寥,勉強養家糊口。2006年在農場扶持下,由她牽頭組建了厚德萌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從事食用菌研發、種植及銷售業務。現在公司已發展成為擁有201畝,200個棚,51家種植戶的雙孢菇基地,年平均利潤400多萬元。
(二)
安徽農墾在發展高效農業過程中,不拘形式,根據確定發展目標,瞄準綠色做文章,經過6年多的探索和努力,全墾區目前已形成皖南茶區以發展景觀苗木、無性系良種茶園為主,沿江沿淮城郊型農場以發展蔬菜和水果為主,沿淮行蓄洪區農場以發展畜禽養殖為主,淮北碭山果園場以發展優質設施水果為主的高效農業發展模式。部分農場已形成了集中連片高效農業發展規模,呈現出一派蓬勃發展、大放異彩的景象。
水家湖農場位于省會合肥北大門,草莓種植發展迅速,已成為當地長豐縣主導產業,農場抓住機遇,順勢而為,以草莓為主導產品,經過幾年的發展,全場草莓種植戶已達962戶,大棚1560個,種植面積2600多畝,而且還建起了具有旅游、休閑、采摘、體驗等功能性的高效農業園。農場積極與都市酒店和旅行社合作,組織草莓采摘“一日游”,每年吸引近萬名市民前來觀光和采摘草莓,為城市市民提供了多方位的服務。
位于皖浙交界的祠山崗茶場,2012年開始瞄準國內最高端珍稀茶葉——黃金芽生產為突破口,按照高效目標,運用科學手段建立了50畝安裝現代化茶園噴灌和遮陽網系統的黃金芽生產基地,精心培育,雖然幾經春季霜凍和夏季高溫干旱,茶苗成活率仍達到80%以上,引種獲得了成功,年畝效益可達2萬元以上,為整個皖墾茶業集團茶園良種化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發展道路。
省農墾集團在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同時,加強產品品牌建設,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皖河農場積極申報農產品質量追溯項目,申請了“三品一標”認證;正陽關農場“正艷”商標已注冊,“墾鮮”商標注冊申請已獲國家工商總局受理,甲魚無公害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也已發證。水家湖農場草莓綠色食品已獲頒證書,質量追溯體系建設項目已立項。省農墾集團在2012組建了皖墾農產品公司,在合肥、淮南、鳳陽、壽縣等市縣設立了銷售分公司,在省城合肥開設了四家大型農墾農產品超市,為墾區產品銷售搭建了巨大平臺。
(三)
在距龍亢農場中心鎮附近,有一處3000畝集中連片的塑料大棚,里面種植清一色的“早佳8424”品牌西瓜,走進棚區猶如進入了白色的棚海,生產旺季每天有80萬公斤西瓜源源不斷地從這里起運銷往安徽各地和江浙滬市場。
誰也想不到,這些大棚從生產、管理到銷售,統歸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叫柏樹棵的人和他的“煙袋湖種植專業合作社”經營。
今年47歲的柏樹棵是龍亢農場五分場職工,在農場是出了名的“能人”,就是他第一個響應農場號召走上發展高效農業之路。2009年,他在農場提供水、電、路等配套設施扶持下,帶頭建起了10畝蔬菜大棚,連續2年畝均純收益都超過8000元,還吸收了10多名職工幫他打工實現就業。
2012年初,他又籌集資金300萬元,注冊成立“煙袋湖合作社”,并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和入社優惠政策,到目前已擁有來自農場和省內外10個縣區的西瓜果蔬專業種植家庭200多戶,社員達500余人,種植大棚西瓜面積已發展到4000多畝、蔬菜200畝。2014年,雖遭遇自然災害,該合作社仍實現種植純利潤1300多萬元。
近年來,各級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在安徽墾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其中高效農業專業合作社就多達51個。合作社的成立和運行,盤活了職工中一些閑置的資金和資源,極大地調動了職工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大大地促進了墾區高效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為實現生產與市場的對接,方邱湖農場引導扶持110余戶從事蔬菜等高效農業生產的職工注冊成立了“梅山山莊”和“春輝”兩個合作社,充分發揮經紀人作用,使合作社真正成為職工和種植戶發展高效農業的紐帶,提升了蔬菜產業化水平。
淮南農場在職工平等自愿的基礎上成立4個雙孢菇專業合作社、2個葡萄專業合作社、1個蔬菜專業合作社。皖河農場鼓勵職工組建了蔬菜種植、生豬養殖、肉牛養殖、黃鱔網箱養殖等4個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以服務社員、謀求共同利益為宗旨,提供生產資料的統一購買,農產品的銷售、運輸、貯藏以及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帶動職工實施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
壽西湖、潘村湖、正陽關農場等農場還成立了高效農業股份公司,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經營模式向公司化方向發展,建立起了高效農業的產業化運營機制。
“發展高效農業使農墾農業資源利用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推動了農墾轉型發展”。安徽農墾集團董事長田文俊說,“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發揮農場對高效農業的推進和掌控能力,推動高效農業公司由生產管理服務型向經營服務型轉變,使高效農業成為農場經濟新的增長點”。(《江淮》雜志2015年第7期,鮑廣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