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成本擴張 自辦兩處“農莊”---訪皖河農場種糧大戶劉江鎮
發布日期:2004-04-22 瀏覽次數:2356
劉江鎮原系安徽省皖河農場普通農工,當1983年該 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時候,劉江鎮就有大 面積包田的“野心”。1987年,他承包了180畝旱 地,種植小麥和玉米,向當時的奶牛場提供飼料, 由于水系不合理,抗災能力弱,連續三年虧本。 1990年,不甘“打敗仗”的劉江鎮自己投入1萬多元 資金,將所承包180畝旱地實行旱改水,全部種水 稻,九十年代初已不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 產”的時代,劉江鎮認識到搞規模效益,必須講究 科學種田。他主動與農場農科所合作,分別于1992 年和1993年在自己的承包田里搞起了“水稻良種制 種試驗”,有了技術人員指導,加上自己的艱苦實 踐,他漸漸由經驗型糧農成為技術型能手。1994 年,糧食市場走出低迷,劉江鎮獲得了可觀收入, 首次嘗到了種糧甜頭。然而天有不測風云。1997年 糧價回落,1998年1999年又連續遭受特大洪水災 害,雙重風險壓得劉江鎮抬不起頭來,由此付出了 較為慘重的代價,一度幾乎動搖了包田的信心。
2000年,農場大批農工棄耕外出務工,不少田地拋 荒。農場為解決拋荒難題,出臺了降低畝費用,減 免復墾費等優惠政策,劉江鎮重振旗鼓,一下子承 包了300畝稻田,同時圍繞市場調整品種結構,引進 了適銷對路的優質優價的太湖糯。減少秈稻種植面 積,再次出現轉機。2001年,他走出去,專程到南 京向江蘇農科院水稻專家拜師求教,進一步優化品 種,贏得了一個豐收年,年獲利8萬余元。
種稻講究規模,要做就做最好。2001年以來,劉江 鎮加大投入,按小農場的模式實施成本擴張,構建 “農莊”框架。一是投入資金對稻田進行整體布 局,改造灌溉設施,提高稻田抗災能力;二是實施 林業措施,投入6萬多元在稻田周圍、溝渠旁、田埂 上種植6000棵速生楊樹,6~8年后,這些優質楊將成 材成林,成為“搖錢樹”;三是靠近稻田建成100m2 的倉庫和曬場,保證稻谷質量。四是實施農機措 施,先后購置兩臺大型聯合收割機、兩臺旋耕機、4 臺柴油機和小水泵,累計投資35萬元。在劉江鎮的 農莊,筆者看到了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路相 連的農田格局。
十幾年的摸爬滾打,幾起幾落,劉江鎮摸索出了一 套產、供、銷的經驗和理念,他與江蘇、江西和省 內多家客戶保持密切聯系,每年秋收時節他不湊熱 鬧,不急于拋售,而是注重對稻谷進行晾曬、風干 和儲存,任憑求購者眾,他按兵不動,次年春季待 糧價回升再集中銷售。由于質量好,把關嚴,常常 賣個好價錢。去年,他承包了300畝太湖糯,加上聯 合收割機的收入,全年產值30多萬元,純收入10萬 元。
今年2月底,他又到鄰近望江縣漳湖鎮六合村參加了 土地使用權公開競標,以每畝240元的標的拿下了 370畝稻田的承包權。接下來的時間,劉江鎮騰出時 間一心撲在這塊新圈的“農莊”上,投入2萬元資金 對稻田進行改造,實施溝渠配套。目前,他已備足 20噸化肥、1300公斤優質稻種,準備鉚足了勁打造 600畝的農莊。
王 洪
安慶西郊皖河農場辦公室
郵編:246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