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勞模事跡 樹農墾新風
發布日期:2004-04-27 瀏覽次數:2429
在省委、省政府4月27日召開的“安徽省慶祝五一暨 創 新工程表彰大會”上,我省農墾系統淮南農場的任 傳軍 和皖河農場的韓可興二同志受到了表彰,分別榮獲 了全 國和省級“五一勞動獎章”。這既是他們個人的榮 譽, 更是農墾的驕傲,他們的事跡值得我們學習。在這 個大 會上,農墾系統的三產龍頭企業黃山大廈也同時被 評為 2003年度省“十五”發展創新工程先進集體。現將 任傳 軍和韓可興同志的事跡選登如下。+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任傳軍同志的主要事 跡:
1、在一片“有種無收”的砂碴黑土地上,經過綜合 治 理,土地培肥,科學種田,創建安徽農墾系統唯一的一 個 小麥連年單產超千斤的場——夾溝農場 。
2、利用農墾的優勢,較早的提出由商品糧生產改為 良種 生產,并積極與大專院校和科研部門聯合,繁殖推廣 優良 品種,使夾溝農場繁殖出來的良種成為皖北、蘇北 兩地 名牌產品。
3、抓住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的機遇,因地制宜,科學 規 劃,合理安排、使用資金,使夾溝農場率先建成“安 徽 農墾標準農田”達標場。
4、科技培訓和科技下鄉成績顯著,受益宿州、靈壁 兩縣 市 20多個鄉鎮,每年向社會推廣良種面積40多萬 畝。受 益群眾近 10萬人次。
5 、調任淮南農場工作三年,淮南農場農業有了巨大 變 化。一是多少年來水利失修、滯后等問題解決了,通 過 近兩年的努力,先后開挖、拓寬、加深排水主干 溝、枕 頭溝 16 萬米, 新開條田溝14萬米,修建道路32公 里, 累計完成土方86萬立方米,配套、修建涵、闊、斗 門 102 座,水泥襯砌灌水主渠道4000多米,改建電站兩 座 增加容量220千瓦, 通過連續三年的努力,淮南農場 農田 基本建設已達到了旱澇保收。二是建立了農田林網 化, 通過林權制度的改革,充分調動了場、群植樹的積極 性。三年來,全場累計四旁植樹14萬多棵,有效地完 成了 農田林網化建設 , 徹底改變了過去“種樹不見 樹”、 “幾萬畝耕地無林網化”的現象。三是調整了種植 結 構,改過去“一麥一豆”種植為“一麥一稻”種植, 改 過去商品糧生產為種子生產。這些措施的實施,使糧 食 生產大幅度增產,職工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省“五一勞動獎章” 獲得者韓可興的事跡:
在皖河農場大聯分場乃至全場職工中,傳頌著一位帶 頭 致富,不忘鄉鄰的年輕人,他就是皖河農場大聯分場 農工 暨 養鴨經紀人韓可興同志。
自1997 年開始,韓可興在養鴨放養鴨之路上,不斷探 索、總結、壯大養殖規模,打開批量銷路,由一人養 鴨逐 步帶動農戶群體養鴨,形成了“聯合體”加“養鴨 戶” 的產業格局,自已成了養鴨經紀人,不僅自已富裕了, 還 帶動周邊30 多已戶群眾脫貧走上了致富之路。
1997年他從浙江紹興引進“青年鴨”5000只飼養,純 收 益 8000 元。1998年他養了兩批上萬羽鴨,放于 他 人飼養一萬羽,到年終又獲得好收益,還幫助了三戶 職工 脫貧。隨著經 驗的積累、技術的不斷提高,銷售市 場的 不斷拓寬,養鴨的 積極性越來越高,養鴨的規模一年 比 一年擴大,帶動的戶數一年比一年多。2001年除本人 飼 養1萬羽外,放養量達 65000羽,涉及 20 多戶。養鴨 戶 每千羽純收入3000 元。 2002 年和2003年,韓可興 發 展的養鴨戶達35戶,每年放養量達11 萬只,創產值約 110萬元,養鴨戶純收入33萬元, 他本人每年獲收益7 萬 多元,成為農場養鴨的首富、養鴨戶的福星。
農工韓久銀、吳良才曾是對特困戶,家境十分貧寒, 小 孩讀書的學費都付不起,后在韓可興帶動養鴨后,年 收入 不 斷增加,每年都是上萬元,現在兩家不僅脫了貧, 還蓋 起了 樓房,過上了小康生活。
今天的韓可興,已擁有11萬只鴨群、35戶養殖戶、年 產 值100多萬的養殖團體,可以說,他是皖河農場的“鴨 司 令”, 扶持群眾走上致富的引路人,不愧為農場“優 秀 經紀人”、安慶市“優秀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