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03年特大洪澇災害引發的思考—— 安徽農墾沿淮農場在結構調整上應進一步拓寬視野
發布日期:2003-10-22 瀏覽次數:2555
2003年,沿淮地區普降暴雨,致使大部分農場澇災 嚴重,其中阜蒙、正陽關兩個農場開閘瀉洪,焦崗 湖、東風湖、壽西湖、方邱湖、潘村湖等農場內澇 嚴重,尤其是焦崗湖農場從 7月10日起至今仍被3米 多深的洪水長期圍困,各項生產自救工作根本無法 開展,經濟損失十分慘重。據統計,沿淮農場在今 年特大洪澇災害中,累計損失超過2億元。對此,我 們應如何應對?鑒于沿淮農場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 和氣候環境,筆者認為應在結構調整上應進一步拓 寬視野,加大工作力度,使農業生產與自然條件更 加協調,更加適應。
一、調整的目的:根據各個農場的實際情況,以市場 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職工增收、農場增效和 社會穩定為目標,拓寬思路,加快調整,最終達到 避災、抗災、減災的目的,從而實現農墾經濟的可 持續發展和農墾社區的全面繁榮與進步。
二、調整的方向:
(一)抓好退耕還湖工作,發展適應型農業。沿淮 農場大多是解放初期在湖灘和淺水區通過打圩堤來 墾荒造田的,都有相對獨立的圈圩,非常適宜發展 水產養殖業。如焦崗湖農場有三個獨立的壙圩,每 個壙圩又都有排灌設備,而且這里的居民又都有養 魚的習慣和經驗,尤為適合發展水產養殖業。
(二)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發展抗災型農業(經濟 實用林)。近年來,發展速生楊一直被譽為開辦 “綠色銀行”,它不僅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又具有 較好的經濟效益和明顯的生態效益,而且速生楊耐 旱耐澇,只要不被洪水淹沒就不致被淹死,所以, 種植速生楊是我們調整種植結構的一條有效途徑。
(三)本著“人退耕地不退”原則,發展避災型農 業。要根據各地區汛期特點,有針對性地調整品種 結構,改革耕作制度,推廣早熟、速生、抗逆性 強,生產周期短的作物品種或晚秋補種品種,從而 最大限度地避免和降低洪澇災害損失。
(四)依托區位優勢,發展城郊型農業。沿淮農場有 的離縣城較近,如壽西湖、東風湖等農場,都有很 好的區位優勢,對發展蔬菜、水果、花木等非常有 利。一般說來,蔬菜的生產周期都非常短,容易避 開汛期,即使發生澇災,退水后也方便安排重種, 損失較低。水果、花木等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可 安排不易發生澇災的高地生產。
(五)加快移民建鎮進程,發展服務型農業。要結 合小城鎮街道開發,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與流通 和能夠發揮農墾優勢的服務業,如種子生產加工與 銷售,面粉大米加工,機械作業,農技服務(生資 銷售),機械修理等。
三、遵循的原則
在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時應堅持遵循以下原則:
(一)市場導向原則。農業結構調整的實質是提高 農業的市場化程度,按照市場需求選擇種植模式。 當前在各地興起的 “訂單農業”就是把農民與農產 品市場有機結合的一個較好的方式,農民可以從中 知道什么能種,什么好賣,什么賺錢。
(二)因地制宜原則。進行結構調整應結合各地的 實際情況,能夠充分利用和發揮當地資源優勢,揚 長避短,擇優而定。不要人云亦云,照搬照抄,否 則也只能是形式一場。如基礎條件較好、水資源豐 富的農場可以考慮發展水產養殖業,交通便捷、距 城較近的農場可以考慮發展蔬菜、花卉等城郊型農 業,土地單產較低、澇旱易發農場可以考慮退耕還 林等。另外,就是要符合國家在本地的區域規劃和 結構調整布局安排。
(三)生態發展原則。在進行結構調整時應堅持高 起點,抓住國家鼓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 品和有機食品的機遇,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綜 合利用、循環使用各種農業資源,如林下養雞或種 植蘑菇和其它喜陰植物,水面放養鵝鴨等,這樣即 可減少生產各環節的環境污染,又能取得較好的經 濟效益,達到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協調 發展的目標。
(四)科技推動原則。科技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和永久源泉,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結構調整的關鍵 所在,因此要想方設法,加大科技投入,鼓勵科技 入股,重視科技隊伍建設,充分發揮科技對結構調 整的推動和示范作用。特別是要抓好午季小麥良種 繁育工作,爭取把沿淮農場所有耕地都變為優質小 麥良種繁育基地。
(五)中介牽動原則。各類中介組織在農產品市場 中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這市場,起著載體、組織 和服務功能,是進行結構調整的一鼓重要力量。所 以,在結構調整中應充分發揮各類中介組織的作 用,給予寬松的環境,鼓勵其發展壯大。
(六)循序漸進原則。在結構調整過程中要通盤考 慮,逐步推進,如進行退耕還湖發展水產養殖業時 首先要搞好移民建鎮工作,在退耕還林時要考慮樹 木砍伐前廣大職工的日常生活等。另外,就是要結 合農墾當前正推廣的土地租賃經營、兩田制、三費 自理等,積極穩妥地進行結構調整,把農墾的各項 改革措施不斷推向深入,為沿淮農場今后發展與繁 榮注入新的活力。+
李玉振 焦崗湖農場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