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不愁錢不怕天 “家政服務”到田邊
發布日期:2016-05-24 瀏覽次數:2550
——看農墾如何創新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
在全國農業發展進程中,墾區農業一直處在排頭兵、領頭羊的位置。日前,記者從在江蘇連云港市召開的全國農墾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現場推進會上了解到,2015年,農墾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7.5%,而“十二五”期間,農墾系統共實現跨區作業和代耕代種代收2.7億畝,其農業社會化服務格外顯著。
各墾區在交流現代農業發展經驗中,“農業社會化服務”成為高頻詞匯,凸顯了其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讓我們走進墾區,探析農業生產“家政服務”新模式,為各地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思路借鑒。
建好后勤保障的“物業公司”
提到農墾,自然會想到面積的廣闊,相對于一家一戶的“一畝三分地”,農墾應該用“遼闊”來形容,規模化經營為農業社會化服務提供了施展身手的土壤。
安徽農墾按照“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市場化”的總體要求,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為重點,促進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生產規模化、組織化發展。
安徽農墾利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支持社會化服務組織購置農業機械化作業薄弱環節機具,重點購置了各類大馬力、高性能機械。“2015年共使用中央財政農機補貼資金1497.3萬元,帶動各類服務組織和經營主體投入4735.6萬元,共購置機具776臺套;投資6886萬元,在8個農場建成農機大院11座,為社會化服務體系提供裝備支撐。”安徽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家堂介紹。
同時,組織編制《安徽農墾農業機械化作業和管理規范》企業標準體系,內容涵蓋了安徽農墾農機化作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依據此標準體系,制定和完善服務組織機耕、機播、機收、植保、機械施肥等農機作業標準,提高農機作業質量和效率。
提供全產業鏈“保姆式”服務
安徽農墾龍亢農場作為省級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單位,2013年底成立了安徽農墾龍亢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提出了核心層、緊密層和松散層“三層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核心層”為主體,配備農機力量,借助農場現有服務體系,面向農場內開展提供農機作業、農資經營、農技指導等方面的服務;以“緊密層”支撐,聯合場內和周邊各類農業服務型合作社,簽訂合同和合作協議,統一管理、統一標準開展對外服務,實現農機資源、農資供應、特色服務的合理配置;以“松散層”補充,與周邊其他農業服務組織和商業企業合作。
2015年公司累計開展以農機作業為主的農業社會化服務30萬畝次,累計供應配方肥2100多噸,覆蓋1.7萬畝耕地,農藥供應服務1.5萬畝;免費為近5萬畝土地開展農情調查、農技指導、農技培訓服務工作,2015年全年公司共實現銷售收入1008.77萬元,利潤總額211.61萬元。
建立“減風險謀長遠”長效機制
為了應對農業經營面臨的更多風險,在墾區,服務已經不局限在簡單生產、加工、銷售環節,區內服務功能滲透更細膩、延伸更綿長。
李家堂說,“安徽農墾打造出了‘三二一’服務模式。”規避三個風險,一是用農業政策性保險和商業性保險疊加的辦法規避自然風險。二是用職業農工輸出或者職業農民種田的辦法規避經營責任風險。三是用糧食銀行、農產品期貨的辦法規避農業市場風險。
搞好三項服務,一是資金服務,即農戶將當季作物保單質押給銀行,并且由農服公司提供擔保,同時與糧食回購綁定,由銀行根據保額給予農戶提供貸款授信,銀行根據農服公司提供的農機、農資等服務進程分期提供貸款資金,貸款直接用于支付農服公司服務費用。二是技術服務,即為服務對象提供免費的測土配方、農業技術全程指導等服務。三是烘干倉儲服務,由農服公司布點建設一批糧食烘干倉儲設施,為服務對象提供烘干倉儲服務。
“不愁錢、不怕天,‘家政服務’到田邊;只要經營我用心,適度規模穩賺錢——這是我們的最終目標。”李家堂說。
通過綜合式優質服務,凸顯了安徽農墾現代農業的示范引領作用。2015年,安徽農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機耕、施肥、機播、植保、收獲、水稻機插秧、秸稈還田等服務80.2萬畝次,通過標準化和一對一式的服務,進一步推動了各項先進生產技術的示范和推廣,推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談及加快農墾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部農墾局局長王守聰指出了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性,提出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全產業鏈服務為方向,強化統籌、多元參與,協調合作、開放共享,鞏固完善現有服務內容,培育發展全能農業服務公司、糧食銀行、農機“4S”店等在內的新型服務主體,創新社會化服務模式,加快構建適用于農墾改革發展要求的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著力通過一個“新”字,加快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摘自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