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墾情 倮倮夢
發布日期:2013-06-13 瀏覽次數:10807
1962年10月,我的父親錢國綬,這個1935年南京金陵高級專科學校水利專業的高材生,丟下了剛剛出生的我,帶著美好的愿景,從龍亢農場來到高郵湖畔---這片雜草叢生、人煙稀少的不毛之地,安營扎寨,開始了籌建大壙圩農場的創業之路。作為拓荒者,他和戰友們一起搭帳蓬、睡地鋪、風餐露宿、墾荒種田,創建農場基業。作為一名專業技術人員,他頂風雨、冒嚴寒、勘察水利、規劃農田,設計農場發展藍圖。寒來暑往,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辛勤耕耘,翹首企盼,1965年,安徽省人委批復成立“安徽省國營大壙圩農場”。時年我整3歲。
第一次和母親來到大壙圩農場,記憶模糊。長大后聽母親說起父親當年背著我和母親看自己親手規化設計的農場藍圖,滿是憧憬的笑容如三月的陽光溫暖瀲滟,仿佛在那一望無際的荒灘上,看到了五月滾滾的麥浪,看見了十月蕩漾的稻花。他對媽媽說,等我們老了,帶著孫輩來看兒子經營的農場。可是好景不長,1971年父親這個“牛鬼蛇神”,受到不公正的處理,帶著滿心的遺憾退職回桐城老家,離開了他親手參與建設的大壙圩農場。雖然回到了老家,但父親的心一刻都沒有離開農墾,常常向我提起農墾老一輩領導和職工是如何不計名利,艱苦創業的故事。他常說,是當年的老田廳長愛惜人才,把他這個舊社會的知識分子重用并保護,給他施展才華的機會,設計規劃了正陽關、龍亢、大壙圩三個農場。是大壙圩老場長孫家如、孫紅喜、岳中林等保護了他免遭“文革”之苦。教導我要懷感恩之心,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物換星移,隨著文革的結束,1979年已是64歲的父親終于等來了平反昭雪的春天,他深表遺憾地對前來征求意見的農場人事部門同志說:我沒能在有生之年,把我設計的農場建設好,但我一定讓我兒子代替我報答農墾、獻身農墾。就這樣,尚在高二、滿身散發著校園氣息的我沿著父親的足跡,來到了父親一生牽掛的大壙圩農場。父愛有很多種,父親選擇了子承父業這一種,他毅然截斷了我上大學的路。我當時是有機會說“不”的,但我卻拒絕不了從小就被父親熏染并植根于心的農墾情。我涉過夜夜不眠的月光,對大學背過身去,擦干無聲墜落的眼淚,追隨父親而來,安他不安的心。
1980年2月初,父親送我來到大壙圩農場,一踏上這陌生的土地,看到當時貧困的農場,我心冷了。當年春節回家過年,就想打退堂鼓了,父親看出了我的心思,卻沒有直接給我做工作。但沒過幾天卻接到了后來成為我最崇敬的首長和長輩的劉心恕的一封長信。他在信中談了他們那輩人的人生艱辛,描繪了農墾如詩如畫的未來,讓我懂得了農業是泱泱大國的根基。后來才知道是父親怕說服不了我,偷偷打電話讓劉叔叔給我寫信的。帶著劉叔叔的信,我下定了建設農場的決心,毅然返回了大壙圩。在這里,一干就是十五年,從普通職工、氣象員、綜合統計、農場團委副書記,到儀表廠副廠長,高節安公司總經理,我伴隨著大壙圩農場的發展一同鍛煉成長。
1994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960萬平方公里,下海經商的浪潮席卷中國。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對自己曾經未完成的學業在生命的深處繾綣,對農場當時僵化的經營體制感到莫名的壓抑,強烈地想在父親設定的道路外釋放生命的另一種色彩。我選擇了停薪留職。這是段怡人的樂章,行云流水。辦工廠,如魚得水;辦公司,年50萬元的收入如探囊取物。風生水起的商務讓我有走出農墾的錯覺。但父親眷戀的目光和農墾情結始終如烙印般刻骨銘心、揮之不去,如絲般的牽掛時常縈繞在心頭,心中默默祝愿農場跟著時代發展的車輪,越來越好。
10年光陰似箭,一晃到了2003年。改革發展中的大壙圩農場農業現代化建設發生了質的變化,但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倮倮大米卻一直是農場經濟發展中的短腿,沒有品牌影響力、產品質量和產量上不去,米廠連續5年虧損,這是一塊深深壓在時任農場場長徐成銀心頭的石頭。怎么辦?具有改革創新精神的徐場長大膽引進具有先進管理經驗的蘇南客商,重整倮倮米業,使我看到了農場發展的又一個春天來了。當農場領導找到我想讓我回農場,和蘇南客商合作,共同發展倮倮米業的時候,我幾乎沒作任何停留,這一刻我歸心似箭,仿佛聽見了家的呼喚,那是父親傾注了一生心血的土地,可是父親永遠離開我們整整三年了,農場是他割舍不掉的牽掛。我也知道此去長路漫漫,糧食行業對我來說是個完全陌生的領域,而回農場的收入只不過眼前的二十分之一,收入落差確實很大,但對農墾的情感戰勝了一切念想,我做通愛人的工作,轉讓了紅火的生意,義無反顧重回我魂牽夢縈的第二故鄉。
在農場黨委的大力支持關心下,我暗下決心,帶領米業一班人,按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規律經營企業,逐步完成股份制改造,規范企業內部管理,發揮國有企業規模化、標準化的優勢,強力推進產業化發展。不懂經營,我們虛心請教,求賢納士,四處取經,攻堅克難,沒有市場,我們走南闖北,開發產品,培育品牌,謀求發展。天道酬勤,經過幾年不懈努力,具有得天獨厚生態環境與特殊的生產工藝的“倮倮”牌系列產品,以“名門之秀”風姿,走俏市場,備受青睞。“全國放心糧油示范加工企業”、“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安徽名牌產品”……一個個榮譽接踵而至;全國首批安徽首家農產品質量追溯建設單位和在全國首家運用二維碼查詢系統,更彰顯了 “倮倮”大米的品牌自信和質量自信。倮倮米業由最初的百萬元產值攀升到數千萬,連續10年盈利,企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日益增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在農墾轉型發展的今天,倮倮米業正以嶄新的姿態、創新的理念、堅實的步伐,邁向一個新的更高的起點。目前,首期建設年產5萬噸大米的加工線已順利建成投產,年產1000噸富硒發芽糙米代餐粉項目正在實施當中。我堅信,在農墾集團的關心支持下,把倮倮米業打造成為安徽農墾甚至在全國叫得響的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夢想一定能實現!未來的“倮倮”將擁有規模化的生產基地、現代化的加工基地、健全的營銷體系,倮倮商標將成為中國馳名商標享譽全中國甚至全世界,安徽農墾人的“倮倮夢”一定會實現。(作者:錢奕庭 倮倮米業)
- 上一篇:安徽農墾集團:風雨兼程 無悔今生
- 下一篇:安徽農墾集團:安徽墾建公司創先爭優譜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