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家湖農場水利興修情況
發布日期:2003-12-30 瀏覽次數:2641
按照場冬修水利、清理條田溝的要求,一隊干部職 工認識到位,措施得力,行動迅速,搶抓當前晴好 天氣,大力開展清淤開挖條田溝活動。目前共清 淤、開挖條田溝3000米,占總任務的50%%。據了 解, 一隊今年遭受嚴重的洪澇災害,大家深刻吸取秋季 受災、排澇不暢的教訓,在秋糧任務完成后把清理 條田溝作為當前隊的頭等大事來抓,每天共出動勞 力近20人,既有退休職工,又有家屬子女,大家憋 著一股勁,決心把農田治理好。此項工作正在進行 中,預計月底前可全面完成。+
他們是一群把工作握在手中的人+
每逢年終歲末,人們總是少不了要把一年來所作的 工作理一理、所遇到的感慨說一說。在2003年行將 結束的時候,回想我們在經歷SARS、洪澇等考驗面 前,眼前仍然閃現著一群鮮活的面容——
天上暴雨如注,地下積水肆虐。仿佛老天在和我們 作對,也仿佛在考驗我們的意志,然而閆如山和他 的職工們沒有膽怯,他們架機數十臺不分晝夜連續 在雨中抽排水達8晝夜,終于降服了洪水……
農電網改造是一件牽涉到千家萬戶利益的大事。為 完成這項工作,王正安受命于危難之時,率領一幫 小弟兄和姐妹們,在高達近40℃的天氣下揮汗如 雨,在呵氣成霜的凜冽寒風中爬桿不止。他們忘記 了晨昏,忘記了饑餓,領導檢查和不檢查都不會馬 虎。在他們的眼里,仿佛已經不知道什么叫父親的 責任、母親的牽掛、子女的孝道……
讓更多的糧食轉化為種子,使更多家庭多增加一份 收入,給職工多減輕一點負擔,這是吳紅艷和她手 下一班人一年來最大的心愿。熱在三伏這句話大家 都知道,但是只有參與了今年小麥搶購工作的人才 有切身體會。七、八月間,場上的溫度高達40℃以 上,倉庫里簡直就像一個大蒸籠,二十七、八歲的 小伙子楞是接二連三地被烤得中了暑,即便吊水掛 了七、八瓶,他們也沒叫一聲苦……
在暴雨如注、在風催樹倒、在病蟲成災,在每一個 重大農業自然災害來臨的時候,第一個沖到現場的 總是袁家榮和他的部下。盡管已是兩鬢霜白,盡管 陪伴他的只有一輛破舊的老式自行車,但見到職工 他總有說不完的話……
要講工作開展難,可能誰都不會比王奎體會得深。 年初當場黨委任命他為商貿公司經理時,面臨著人 員散、費用收繳難,他沒有一絲一毫的退縮,硬是 憑著對工作高度負責的意識和“釘子”一般的精 神,啃下了幾塊硬骨頭,改變了商貿公司的狀況。 在困難面前,在面對威脅的時候,他只考慮到黨委 的威信、人民的利益……
論生源質量、論經費待遇,我們的中學和地方都不 可同日而語,但是憑著農墾人特有的“艱苦奮斗、 開拓創新”的精神,徐為淳和他的弟子們接二連三 地創造了人們認為不可能的奇跡:今年中考我校張 明龍史無前例地達到600分,在長豐縣56所完中的全 縣中學生運動會上一舉拿下第六名,在省及市舉辦 的寫作、數奧等競賽中我校學生捷報頻傳。為了擴 大生源,廣大教師自刷門窗、自修桌凳,改造了操 場,向課堂要質量,向上級爭取政策,為廣大師生 創造了寬松向上的環境和氛圍……
在不平凡的2003年即將告別我們的時候,農場黨委 沒有忘記、農場職工更是銘記在心,是這些人以及 像他們一樣的人的無私奉獻,為農場的改革和發展 找到了有力的支撐點。把工作握在手中的人,首先 是把工作放在心上,白天夜里想著工作,工作起來 不分你我,不講代價,和把工作掛在嘴上的人相 比,他們是少了一些言語,少了一些張揚,但是, 分明之中他們又讓人感到多了一份踏實,多了一份 責任意識。
把工作握在手中的人,是我場的脊梁,他們可敬、 可親又可愛!
+
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一隊職工挖溝現場掃描
在得知一隊全面完成秋糧上繳任務、近期又在緊鑼 密鼓地開挖、清理條田溝的消息后,筆者產生了濃 厚的興趣,決定前往一隊看個究竟。冒著零下5℃的 寒冷,剛踏上一隊的田頭,就遠遠望見一群人正揮 鍬干得起勁,筆者走到最前面的職工吳曉勝跟前, 只見已脫下的兩件毛衣放在地上,吳曉勝的頭上冒 著熱氣,條田溝里已結了冰,這些冰塊在他的膠鞋 用力重踩下發出咯嚓咯嚓的聲響,他一邊挖溝一邊 跟我們打招呼。“今年秋季收成怎么樣?任務完成 了沒有?”“馬馬虎虎,大豆單產190斤,水稻800 斤,31畝田毛收入萬元左右,場里任務全部交齊 了。”見我們詢問,他告訴我們。談到秋季受災, 吳曉勝笑了一下:“今年秋季遭受了多年不遇的洪 澇災害,全隊職工在隊領導的帶領下,不怕困難, 抱著必勝的信心,黃豆被淹了,就用水泵抽水,再 淹再抽,七八臺水泵整整抽了十三天吶!皇天不負 有心人,雖然大豆產量不算太高,但總算有了收 成。”說著話,吳曉勝的思緒仿佛回到了幾個月前 跟洪水搏斗的情景之中。“當時真想放棄,淹掉算 了,但最后還是咬牙挺了過來”。講到開挖條田溝 的意義時,他語氣堅定了起來:“場里重視,又是 號召,又是給補貼,我們沒有理由不好好干。再說 條田溝清淤是我們自己的事,明年午季要想奪高 產,水利不修怎么能行!”筆者從吳曉勝的手里接 過鐵鍬試挖了幾個,感到雖然有水,但還是比較好 挖。據他講,一天挖個三五十米沒問題。
筆者又來到職工孔令珍的田頭,遠遠望去,兩個紅 毛衣很是惹眼,原來她的殘疾哥哥孔令場也幫忙來 了,三十歲左右的孔令珍顯得有些老成,愛人去 世,拉扯兩個孩子真是不容易,聽說要挖溝,二話 沒說就扛鍬下田來了。靦腆的她話雖不多但很實 在:“俺們就靠農業吃飯,溝不通水不順,就收不 到糧食,說啥也不管用”。
在一隊的田頭,筆者看到了退休干部樊傳喜帶著幾 個子女在忙碌;看到了職工閆其剛的一家四口在忙 碌;看到了職工孔凡云帶著他的兒子吳輝在忙碌— —據說吳輝第一次挖溝手上起了七個泡;看到了自 營養殖大戶閆如俠兄妹幾個在忙碌,筆者真是被他 們的干勁感染了,被他們的精神感動著。
當詢問隊長閆如山有什么訣竅動員這么多人下田挖 溝時,閆隊長憨厚地笑了:“自己帶頭唄!干活往 前頭走,拿錢拿補助往后頭靠。群眾信服了,說話 就有人聽了。”可不是嘛!據筆者了解,今年以 來,一隊班子為職工辦了不少實事,一樁一樁,職 工心里明鏡似的:路壞了,隊長帶頭修;孔祥俠的 房子漏雨,隊長掛在心上;十畝黃豆畝產僅40斤, 自己帶頭上繳。有這樣的隊長,大家能說啥?這也 許是一隊工作能夠保持先進的秘密吧。 (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