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在线字幕免费观看电视剧网,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pacopacomama熟女,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

安徽農墾茶區茶葉經濟轉型的實踐與思考

安徽農墾茶區茶葉經濟轉型的實踐與思考

發布日期:2003-12-10 瀏覽次數:2373


讓 市 場 走 進 千 家 萬 戶

安徽農墾茶區共有茶園5.2萬畝,集中分布在皖南 宣 州、郎溪、廣德、蕪湖四縣(區)的十字鋪、敬亭 山、周王、麻姑山、九連山、祠山崗等六個茶場, 其中十字鋪茶場集中連片茶園超過2萬畝,是我國 目 前最大的國有茶場。+
農墾經濟是在特定歷史時期特定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特殊產物。茶場多建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從六十 年代開始播種茶籽,發展茶園,品種以祁門櫧葉種 為主。進入八十年代后,一些場開始栽植福鼎大白 毫、龍井43等優質品種,開始發展良種茶園。目 前,良種茶園的比例達到20%,其中麻姑山茶場的 良種園比例達到60%以上。

由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茶葉是國家統購統銷的二 類物資,茶場長期只承擔茶園管理、生產加工的任 務,不涉足經營流通領域。改革開放以后,各茶場 于1984年普遍興辦了職工家庭農場,實行了“大農 場套小農場、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在這種 情況下,茶葉由“二類”物資改為“三類物資”。 從而茶葉經濟也逐步形成了“五統兩分”的經營機 制。即:鮮葉統一驗收、統一價格、統一加工、統 一銷售、統一兌現,分戶管理、分戶采摘。+
這種體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發揮了重要作用,取 消了固定等級工資制,打破了平均主義“大鍋 飯”,調動了職工積極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但 其遠遠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弊端越 來越突出。比如:①“大農場套小農場的雙層經 營”,大農場經營什么?小農場經營什么?形成經 營主體責權利不清;②大農場“套”小農場,如何 “套”法?是行政的,還是經濟的?是法律的,還 是感情的?出現管理難、管理亂。③初、精制茶廠 的管理體制怎么辦?普遍負盈不負虧,成本增加, 費用上升。這些弊端的日趨嚴重,最終導致企業效 益滑坡、虧損增加。1995年農墾茶區虧損高達500 多 萬元,這就迫使各茶場從改革中尋找新的出路。+
1996年,祠山崗茶場提出了“四到戶、兩自理”的 改革方案,隨后敬亭山茶場確立了“資產經營、生 產服務、茶業產業化、場區文明化”的改革思路, 得到了安徽省農墾集團公司的充分肯定。從而拉開 了農墾新一輪茶葉經濟轉型的序幕。+
一、以“四到戶、兩自理”為核心推進茶園經營管 理體制改革

茶區的主要做法有:(1)“四到戶、兩自理”:茶 園、核算、風險、盈虧到戶,生產費用、生活費用 自理;(2)放開“三個市場”:鮮葉市場、毛茶市 場、生產資料供應市場;(3)堅持“三個消化”: 各 分場(隊)自行消化茶園、職工、標的;(4)堅持 “三 統一定”:統一茶葉管理技術規程、統一基肥投入 標準、統一停止機采時間,定額上交農林特產稅 (農 業稅);(5)堅持“四個確保”:確保茶園租賃費上 交,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確保初制廠“龍頭” 作用的發揮,確保農場自身優勢發揮;(6)大農場 搞 好“三項服務”:植保、機采等專業化服務,稅 收、勞資等政策服務,信息、公平交易等市場服 務。+
這一改革的最大特點就是將資產經營權與生產經營 權分離。大農場從傳統的生產經營轉向資產經營, 通過承包、租賃、轉讓等方式經營茶園、茶廠等國 有資產。各場茶園租賃標的(年上交)均在260-300 元/畝,良種茶園的年上交則高達600元/畝。小 農 場(職工家庭農場)則由傳統的生產管理轉向生產經 營,家庭農場直接走向市場,不僅負責茶園管理、 鮮葉采摘,而且還負責鮮葉加工和銷售。這樣,雙 層經營的主體就明確了。“套”靠的是市場,是合 同,是信譽。+
二、以培育“產業化龍頭”為重點,深化初、精制 茶廠的改革

初(精)制廠即茶葉初(精)制加工廠,主產品為毛茶 (精制茶),是茶業生產鏈上的關鍵一環。農墾茶區 原有82座初制茶廠和11座精制茶廠,多建于上世紀 六、七十年代,廠房陳舊、設備老化。+
初制廠的轉型分為四個階段。“兩自理”之前是分 場(隊)集體承包階段,主要弊端是負盈不負虧,最 終的虧損還得由大農場承擔。+
1997年以后,茶廠體制進入“資產租賃”階段。各 場將茶廠的廠房、設備等資產面向場內外招租,實 行公開競標,茶廠租賃率均在95%以上,開始時期 每個茶廠的年租賃費用在5-10萬元左右。但由于 租 賃經營不可避免地帶來短期行為等一些弊端,租賃 費逐年下降,到2000年,大多數廠租賃費下降了 50%,有的廠下降了75%,個別初制廠租不出去, 只得關停。+
2000年底,農墾茶區普遍推行了以“能賣不租、能 租不股、寧停不統”為基本內容的產權制度改革, 從而使初(精)制廠改革進入產權轉讓的新階段。各 場將初(精)制廠廠房、設備等資產一次性賣斷,對 茶廠占用的土地實行使用權有償轉讓,逐年收取土 地使用費。僅用兩年時間,祠山崗、周王茶場就將 原有的12座、7座初制廠全部轉讓,十字鋪茶場也 轉 讓過半。其中周王茶場的7座初制廠凈值為64.45萬 元,廠房設備變現收入為133.58萬元,是資產凈值 的2. 07倍。“產權轉讓”的實質是“國退民 進”, 新的體制適應了現階段茶場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具 有很強的靈活性,能容納不同層次、不同方面對生 產經營的要求,因此也就較大地激發了企業的內部 活力。一是茶葉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初制廠通過分 立、新立、改建,加工能力成倍增加。二是經營形 式靈活多樣,既有股份合作的,又有合伙經營的; 既有個體經營的,也有轉租經營的。三是投資主體 多元化,各初制廠從銀行、社會、民間多渠道籌集 資金,用于廠房維修和設備的添置與改造。+
發揮初制廠的“茶業產業化龍頭”作用是各場改革 的新目標、新階段。僅以周王茶場為例,近年來, 他們著重抓了以下“三個延伸”。首先,引導初制 廠向茶山(茶園) 延伸。該場現有正采茶園5633 畝, 職工家庭農場317個。他們的主要做法有:(1)鼓勵 家庭農場以茶園(鮮葉)向初制廠入股,建立緊密型 聯系,這種形式的有61戶1566畝,分別占家庭農場 總數和茶園總面積的19.3%和27.8%。(2)通過機 采 手的“中介”作用相對固定茶園和茶廠,建立松散 型聯系,這種形式的有132戶2455畝,分別占 41.6% 和43.6%。(3)引導茶園向種茶能手集中,適度規 模 經營,目前該場承包50畝以上的大戶有11個,承包 面積占茶園總面積的15%。(4)鼓勵初制廠直接承 租 茶園。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農場直接向茶廠發 包,二是一些管理水平低、經營能力差的家庭農 場,把茶園轉租給茶廠,由茶廠管理和上交費用, 自己則長年在茶廠打工或外出經商,以獲得勞務等 其它收入。其次,引導初制廠向精制茶加工延伸。 2001年,有3家初制廠添置了精制設備,實行初精 制 一條龍生產,當年加工精制茶600噸,超過了過去 場 辦精制廠的實際生產水平。今年又有2家初制廠上 了 精制生產線,這樣本場茶園所生產的全部干毛茶 (約 1200噸)均可實現場內精制,就地增值。再者,引 導 初制廠向茶葉銷售網點延伸。由于名優茶交易的零 售性和價格的時效性,導致鮮葉原料千山萬水,茶 葉加工千家萬戶,經銷人員千軍萬馬,茶葉價格千 差萬別,茶葉市場千變萬化。同等質量的名優茶都 會由于品牌的不同、時間的不同、地點的不同或顧 客的不同而出現價格的不同。但這也為名優茶生產 和銷售提供了更大更靈活的空間。因此,大量茶工 走出茶場搞推銷,僅十字鋪茶場在上海、南京等地 的茶葉銷售網點就有1000多家。初制廠也直接進軍 城市里的大街小巷。每到茶季,一些初制廠請茶葉 銷售網點回場介紹市場信息,請江浙一帶的制茶師 傅來廠根據市場需求指導生產,真正做到了以銷定 產、適銷對路。+
通過“三個延伸”,初制廠的龍頭帶動作用在茶葉 生產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一是名優茶生產開園提 前、產量提高、銷售加快,且經營風險小,資金回 籠快。二是大宗茶生產不僅解決了長期困擾家庭農 場的“賣葉難”問題,而且由于競爭機制的形成, 鮮葉價格升高,家庭農場增加了收入。三是生產潛 力進一步被挖掘,生產能力迅速提高,周邊農村的 鮮葉大量涌進(約占總加工量的15%左右),不僅給 茶場個私經濟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與活 力,而且使茶場成為茶葉加工的區域中心,農墾的 輻射作用相應增強。四是總場、分場、初制廠、家 庭農場的市場經濟關系進一步理順,矛盾減少,運 作規范。+
三、以打造“敬亭綠雪”品牌為核心,推進茶葉質 量體系建設

歷史名茶“敬亭綠雪”自1976年恢復生產以來,一 直是農墾茶區引以為榮的知名品牌,它既是農墾系 統構筑茶葉產業化框架的拳頭產品,又是我省農墾 調整農業結構、實施名牌戰略的首選品牌。+
實施品牌戰略,首先是打響“敬亭綠雪”牌。敬亭 綠雪1997被評為安徽省首批名牌農產品,并獲得綠 色食品使用標志,現正在申報“有機食品”。另 外,十字鋪建成為綠色食品基地,其它各場也都通 過了無公害茶園的評審。2000年在茶葉領域率先建 立了“敬亭綠雪質量標準”,在加工工序、操作規 程、分等定級、產品質檢等方面都制定了具有可操 作性的措施,同時,產品包裝大為改進,宣傳促銷 有聲有色。

實施品牌戰略,重點是推出敬亭綠雪系列茶。敬亭 山茶場除了確保綠雪精品、極品的生產,還開發出 “雪芽、翠芽、毛尖”等系列名優茶。此外,十字 鋪茶場試制的“百杯香芽、綠霜”、祠山崗茶場的 “祠山翠毫”、麻姑山茶場的“姑山玉芽”、周王 茶場的“云綠”以及九連山茶場的“九山翠劍”等 名優茶,也都為“敬亭綠雪”系列增光添彩。+
實施品牌戰略,關鍵是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科技 興場是農墾茶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參與競爭,求生 存求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茶區的科技工作面向生產 第一線,以應用為主,以推廣為主,以解決經濟工 作中的實際問題為主。十字鋪茶場以場部“植保中 心”為依托,植保工作統防統治,統一防治茶園面 積超過12000畝,有力地杜絕了“農殘”,降低了 成 本,提高了鮮葉品質。茶區各場均能利用新技術, 改進安徽農墾集團,對名優茶統一保鮮、統一質量、統 一定價,力求提高規模效益。+
實施品牌戰略,還必須加強營銷服務。在鮮葉、毛 茶和生產資料供應“三個市場”放開以后,茶區各 場著重抓了場內小市場的培育,通過引導、規范, 使之公平、開放、競爭、有序;積極研究場外大市 場,及時為家庭農場和初制廠提供市場信息,指導 其提高產品質量,調整產品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產 品。+
四、以開發良種茶園為新起點,確保墾區茶場經濟 的可持續發展

農墾茶區的茶園多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種植的祁 門櫧葉種,無性系良種茶園發展很不平衡,麻姑山 茶場超過60%,周王茶場不足10%,而且隨著機械 化采摘的廣泛應用,茶樹衰老嚴重,茶業效益難以 提高。因此,要從根本上增加職工經營茶葉的收 入,就必須解決四大矛盾:一是名優茶對“質”的 追求與大宗茶對“量”的要求之間的矛盾;二是名 優茶手工采摘與大宗茶機械化生產之間的矛盾;三 是茶葉作為多年生經濟植物要求兼顧長遠利益與職 工只注重眼前效益帶來投工投肥嚴重不足之間的矛 盾;四是茶葉消費高品質、多樣化、保健化的趨勢 與現有茶園品種單一、品性差、品質低的狀況之間 的矛盾。因此,適度發展良種茶園,使名優茶基地 與大宗茶基地相對分開、比例合理,優勢互補就勢 在必行。

麻姑山茶場于1996年利用原皖南農學院的茶葉基地 率先大面積栽植無性系良種茶,安徽省農墾集團公 司與安徽農業大學又在墾區成功培育茶樹新品種- -茶農1號、2號、3號、5號。這都為各場發展良種 茶園提供了極好的示范和條件。“十五”以來,茶 區各場以每年200-400畝的速度改植換種,淘汰劣 質衰老品種,引進農抗早、烏牛早、舒茶早、福 鼎、銀霜、茶農系列等良種,預計到“十五”末, 農墾茶區的良種茶園比例將超過35%。+
樹齡在20年以上的衰老茶園,由于產量下降,效益 降低,職工對茶園的投入也明顯減少,就會導致生 產的不良循環。因此,茶區各場加大其更新改造的 力度。近三年,共改造茶園3.7萬畝,占茶區茶園 面 積的66%,其中十字鋪茶場利用國家農業綜合開發 項目資金改造茶園1.6萬畝,樹勢恢復良好,經營 效 益明顯回升。

發展良種茶園與更新衰老茶園,還必須擴大名優茶 的生產能力。茶區現有的生產規模不平衡。大多數 場大宗茶加工能力過剩,精制茶加工能力飽和,名 優茶加工能力不足。因此,應本著“民營為主、市 場運作”的原則,重點扶持名優茶加工基地,做大 做強名優茶的生產與銷售。+
五、關于墾區茶葉經濟轉型后的幾點思考

通過8年多來的不斷改革和發展,安徽農墾茶葉經 濟 轉型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新的管理體制、經濟運 行機制逐步確立,茶區面貌煥然一新。面臨著全面 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新任務,企業增效、職工 增收仍然是我們必須優先解決的新課題,如何繼續 深化改革、推進茶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 展,都需要我們去不斷思考、不斷實踐。+
1.如何確定家庭農場比較合理的經營模式。茶區 現 有戶均承包20畝茶園是難以達到小康社會目標的。 設想:每戶(雙職工)3-4畝的良種茶園和15-20畝 (大戶為50-80畝)的大宗茶園。這種模式,比較適 合現階段的茶葉生產實際,既能較快較大地提高畝 均效益(一般良種茶園的效益是大宗茶園的8-10 倍),增加職工收入,而且對職工當期的效益影響 不 大,又能較好地解決茶葉生產中的一些矛盾。+
2.如何提高茶園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農墾茶區 各 場地處皖南丘陵,茶葉生產基本上是“靠天收”。 每逢高溫干旱季節,茶場束手無策,有的場人畜用 水都很緊張。特別是新植的良種茶園,每年僅“伏 旱”造成的茶苗枯死約占20%。因此,必須加大投 入,切實改善茶場的生存發展條件。+
3.如何提升茶葉效益,充分挖掘資源的市場潛 力。 目前,茶區各場的產品,名優茶直接面向市場,大 宗茶均以精制茶通過外貿渠道出口,產品附加值 低。因此,茶區各場一方面應創造條件,引進人 才,盡快實現自營出口,另一方面應拓寬茶葉加工 新領域,在茶葉深度開發上做出新文章。+
4.如何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茶場經濟的整體實 力。 茶區經濟結構單一,均以農業為主,尤以茶葉為 重。各場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很弱,加 之,農墾經濟的特殊性,企業辦社會,歷史負擔 重,農場經濟實力較差,少數場還沒有從根本上擺 脫虧損的局面。因此,優化產業結構、提升茶場經 濟是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而又必須解決的新課題。

(李卓民 李運濤 張國祥)

關注安徽農墾官方微信平臺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