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國有農場“大鍋飯”的終結——省農墾系統實行“兩田制”改革的調查
發布日期:2003-11-18 瀏覽次數:2476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省農墾集團公司拓展新的思 路,實施新一輪的改革,力度之大,令人矚目。這 次改革的重點是在墾區農業單位實行“兩田制” (身份田、招標田)和職工生產、生活、社保統籌 三費自理,改土地承包經營為租賃經營,并逐步過 渡到“先交錢、后種田”,積極探索國有農場改革 的有效途徑。
在計劃經濟時期,農場各業產、供、銷都由農場直 接按計劃組織,是財務上統收統支,經營上統負盈 虧的“大鍋飯”體制。經過多年不斷改革,農場內 部已形成多級法人實體與多元利益主體,“大鍋 飯”機制初步破除,但在大農場套小農場的格局 中,國有農場仍然在直接從事生產經營,仍然承擔 著生產經營的風險和市場的風險。
實行“兩田制”是根據外省墾區的有關經驗,并以 貫徹中央有關國有農場職工加入社保的文件精神為 契機,全面啟動的新的一輪農業改革。通過這場改 革,它將原先主要由農場承擔的自然風險與市場風 險,逐步轉變為主要由承包戶承擔,農業職工要成 為市場競爭的主體。作為企業,國有農場主要接受 省農墾集團公司委托,從事國有資產(包括土地資 產)的經營與管理,承擔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 農場不再直接從事生產經營和直接承擔生產經營風 險。隨著改革的深入,農場與場內的二、三產業的 關系將主要是參股、控股的產權關系,農場僅以出 資額享受收益權利,承擔風險責任;農場對農業, 一方面憑借土地所有權,向承包者收取租金,市場 與自然風險主要由承包人承擔;另一方面農場通過 控股、參股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其他龍頭企業,按 照市場化原則,組織幫助眾多的承包戶走向市場, 真正實現了“大鍋飯”的終結。
所謂“兩田制”即農場將耕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 稱為職工的身份田,另一部分為招標田。身份田是 指農場為從事農業的在職職工和場內二、三產業等 非農部門轉崗職工,每人提供不超過5畝耕地或一定 面積的茶園、果園、林地、水面等,以作為對其交 納社保統籌費用的補償。獲得身份田的職工應履行 自己的繳納全部社保統籌費(包括企業和個人應繳 納的部分)的義務,此外,還應承擔農業稅、公共 抗旱、排澇等生產費用。招標田是指農場身份田以 外按市場機制運作,以交納一定數額的租賃費取得 經營權的農業用地,實行先交錢后種田,即承租人 先交付招標田的租賃費,后取得招標田的經營權, 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招標田實行公開、公 平、公正競租。農場依據土地的地力、水利、交 通、環境和區位情況,茶果園依據園相等基礎條 件,制定招標田租賃經營的總體方案,分場受農場 委托,根據茬口、自然條件等因素,將農場發租方 案落實到田塊,張榜公布,組織招標。租賃費基價 的確定,主要包括土地基礎設施折舊費、農場管理 費、社會負擔、農場積累、農業稅等。考慮到農場 的經濟狀況,職工一次交清租賃費有困難的可分兩 次交,也可以實物(糧食)繳納,但最遲在當年秋 季作物播種前交清。身份田的分配,打破了原農場 職工的身份界限,由農場職工過渡為社會人,真正 成為市場經營的主體;招標田從承包經營轉向租賃 經營,調動了承租人的自主投入、自我發展的積極 性,打破了農場土地按職工身份平均分配的格局, 使部分不參加招標的職工從土地上脫離出來,從事 二、三產業。
據統計,我省全墾區從事農業職工28836人。人均占 有耕地21.1畝,畝均承包費221元,其中交實物占總 承包費總額的54.46%%,交現金占45.5%%。目前,“兩 田制”在農場逐步推開,今年實行兩田的面積已達 187802畝,占全墾區耕地的33.8%%,已開始實行交錢 后種田的農場有壽西湖、淮南、水家湖、正陽關、 華陽河等13個農場。位于天長市的大壙圩農場因耕 地較少,只給每個職工4畝“身份田”,職工有了 “身份田”,社保等費用由個人上繳,僅此減少農 場費用40余萬元,上半年農場本級盈利51.9萬元, 在大災之年,較上年同期增盈28.9萬元。地處皖南 的九連山茶場,招標茶園經營方式由過去的承包轉 為承租,一律實行先交錢后種田,實行三費自理 后,農場每年減負13萬元。不僅如此,實行“兩田 制”以后,承租人自主投入、自抗市場風險意識進 一步增強,生產積極性空前提高,截止8月上旬,該 場共采摘鮮葉350萬公斤,實現產值412萬元,比去 年同期分別增長12.2%%和14.1%%,職工收入也比去年 同期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本報記者 李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