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崗湖農場:沼液潤青苗 污水變為寶
發布日期:2016-04-11 瀏覽次數:2893
安徽農墾焦崗湖農場從養豬場引來沼液澆灌麥田,化肥、農藥用得少了,麥苗長得更茁壯。
種了20多年田,李賀友切換了新模式——用沼液灌溉種小麥。李賀友是焦崗湖農場職工,上季播麥種前,從場里接過了試驗田任務,在100畝地上先澆灌沼液,再翻耕、播種。
焦崗湖農場地處潁上縣,在淮北平原上、焦崗湖西南邊,6800畝耕地一望無垠。時值季春,麥苗茁壯生長。一進入農場地界,大地仿佛鋪滿厚厚的深綠色地毯,一眼望不到邊。細看綠油油的田塊上,約
“大家看,那片田塊就是試驗田,與旁邊沒施沼液的麥田相比,顏色更深,長勢更旺! ”站在田邊,焦崗湖農場領導林慶年向大家介紹。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試驗田整體顏色確實與眾不同,麥苗顯得更粗壯。林慶年說,上次監測顯示,相比未使用沼液的田塊,試驗田小麥在平均高度、根系長度、根系條數上多出四成左右,根系更壯,紋枯病全無。
試驗田見效,“秘訣”在哪?在沼液使用上。李賀友說,試驗田用上沼液,首先不用再施尿素,每畝減用
沼液從哪來?背后的故事在當地傳為佳話。一個大型養豬場項目2012年落戶農場,年出欄生豬3萬頭。大量豬排泄物的處理一直困擾著項目負責人。“豬排泄物經收集、發酵工序,年產沼液約
“我們想,與其投入50萬元治污,不如建沼液管道用于種田,變廢為寶,多方受益。”謝東風說。去年,獲得農場沼液種植試點信息后,雙方一拍即合。試點展開,經檢驗合格的沼液,通過鋪設的管道輸送到農作物地塊,和清水混合配比后灌溉農作物,每畝田約灌溉15噸“水肥”。沼液既成為營養液,又有防病蟲害效果,“三減
看現場、聽介紹,省循環經濟研究院院長季昆森站在試驗田邊感慨地說,農業生產污染問題突出,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是現實需要,多地典型經驗表明,種植業、養殖業、微生物產業、加工業、營銷業、旅游業聯動發展,發展多功能大循環農業,能不斷化害為利、降低生產成本、優化生態環境、提升農業的整體效益和競爭力,值得提倡、推廣。(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