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墾》雜志:在風風雨雨中成長--淮南農場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職工增收
發布日期:2003-09-16 瀏覽次數:2621
地處淮南市東郊,擁有耕地2萬畝的淮南農場總人口 4200余人,在職職工1400人,離退休職工1100人,同 時肩負醫院、學校、派出所等社會職能,在沉重的負擔 及整個農業環境極不景氣的情況下,農場人千方百計克 服重重困難,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職工增收,增強 企業實力。
此前,淮南農場種植結構一直以一麥一豆為主,且種植 隨意、經營松散,與國家要求優質高效農業存在較大差 異,在農墾系統中水利條件相對優越,但農業職工收入 確處中等偏下水平。針對以上情況,農場一班人看在眼 里、急在心里,通過多次調研,大家認為要想提高職工 收入,一要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二要科學種田,三要種 植適銷對路的優良品種。
通過上下反復座談討論,干部和職工達成共識,要解決 優良品種問題,首先要改變家庭農場種植品種的隨意 性,由農場業務和技術管理部門根據市場需求認真進行 考察,以各分場為區域,每個分場安排試種一個優良品 種。另外,為做到旱澇保收,逐步進行結構調整,實施 旱改水,以促進家庭農場職工增收。
2000年首先選四分場2000畝土地進行試種,并獲得成 功。第二年又將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6000余畝,使農業 二、三、四分場實行旱改水家庭農場獲得較好收益,進 一步提高了干部職工種糧及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 性,同時也堅定了場領導在全場范圍內實施旱改水的信 心。
為全面改善農田水利條件,積極實施產業結構調整, 2000年淮南農場投資100余萬元在水利排灌條件較差的 分場開挖主輔排灌渠道近2萬米,新修涵閘200多座,同 時對不適合管理的農田進行了整改,使得全場田成方、 路成林的農田水利網逐步形成,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夯 實了基礎。
經過幾年的努力,淮南農場的旱改水面積已由當初的 2000畝達到1.6萬多畝,職工收入較往年普遍提高,職 工在農業生產中的科技意識、良種意識、優質意識逐年 增強,使全場產業結構調整漸入良性發展階段。
淮南農場 方傳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