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科技興場”戰略 加快建設小康農場
發布日期:2003-05-30 瀏覽次數:3126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科技推廣服務體系
近年來,農場成立了科技工作領導小組,并專門設 立了科技推廣服務中心,各基層單位都配備了專職 技術員,一個集決策、推廣、咨詢、服務為一體的 科技體系在農場初步建立。我們還把各單位科技工 作列入檢查考核獎懲內容,從而有效地保證了農場 各項科技措施的落實。
二、內引外聯,培養壯大農場科技隊伍整體實力
我場目前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9人,其中中高級 職稱40人,他們是我們實施“科技興場”的中堅力 量。科技興場必須選準突破口,良種是科技的載 體,多年來,我場十分重視同省內外科研院校開展 橫向聯系,搞好科技協作,努力提高我場良種生產 科技含量。通過不懈努力,目前我們已同安徽農學 院、南京農業大學、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武進 鬲湖良種場等科研院校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科技協作 關系,并先后聘請了程順和、楊贊林、張洪熙、江 祺祥、楊圖南、陸士龍、朱慶森、彭永欣、丁倫友 等一批知名專家和教授到農場授課或擔任農場科技 顧問。在科研協作單位專家教授的指導和幫助下, 我場在稻麥新品種試驗、示范、推廣,稻麥高產栽 培,新型農藥、秸稈還田、微肥的推廣應用等領域 取得了可喜成績,先后多次獲多項省部推廣獎、科 技進步獎。在新品種推廣方面農場生產繁殖的揚麥 158、皖麥33、揚麥10、揚麥12號等小麥品種,鎮稻 2號、武育粳3號、99-15、99-8等新品種中,由于其 品質優產量高、抗逆性強、綜合性狀好,不但滿足 農場優質稻麥生產需要,同時也深受廣大農民的喜 愛。在高產栽培技術方面,我場推廣應用了凌啟鴻 教授的葉齡模式栽培技術,實現了稻麥生產的程序 化、數據化,從而促進了產量的大幅度提高;在良 種繁育體系方面,南京農業大學良種繁育新技術的 推廣應用,即株系循環法的推廣極大地提高了農場 良種生產質量和數量,成本大幅下降,效率、效益 成倍上升。近年來,農場每年向社會提供稻麥良種 1000萬公斤以上,良種銷往江蘇、安徽、河南三省 的二十多個市縣,年獲利200余萬元,產生了明顯的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農場已形成以種子站 為龍頭,各分場為基地,集科研、生產、倉貯、加 工、銷售為一體較為完善的原良種繁育體系。
三、加大投入,切實提高農場整體科技水平和競爭 力
未來的市場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為此農場 一方面增加投入加強學校基礎教育。進入“九五” 農場每年對教育的投入都在50萬元左右。在上級有 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1996年投入96.2萬元,新建 了一棟1483平方米的新教學樓,2001年投入10.8萬 元增添電腦教室,這都為教學環境的改善和教學質 量的提高創造了條件,目前農場學校初中重點高中 升學率在天長市名列前茅。另一方面,農場采用 “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培養一批高素質勞動 者,農場投入90萬元新建了面積近1000平方米的集 科研、培訓、經營于一體的科技樓。在這里每年都 請科研協作單位的專家、學者結合農時就農技、農 機、植保等專題,安排3-5次講課,農業行管人員及 部分職工參加,在辦好場內培訓班的同時,每年都 要公派數十人外出參觀、考察、學習,緊跟科技發 展步伐。農場每年都組織科技人員結合農時、農事 編發《科普》、《實用技術信息》、《病蟲情報》 等資料,分發到各家庭農場手中,引導職工學科 學、用科學,科學種田使職工家庭農場畝均效益由 2000年底的每畝10元,到2002年底上升到每畝208 元,用職工自己的話說“科學種田不服不行”。 同時,農場多方積聚財力,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 入,“九五”期間農場生產性投入達1205.5萬元, 這些投入主要用于購買新型大功率收獲、耕整地機 械、排灌電站、水泥曬場、烘干加工設備等。這些 基礎設施的建成,大大提高了農場農業的抗災能 力。如2000年秋收遇長期連陰雨,大部分農場及農 村秋種小麥無法進行,而農場利用自身的機械化優 勢,科學指揮,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在當年12月 底前完成了秋種任務,由于晚播又遇當季春旱,小 麥較上年減產41%%,但所有小麥品種都加工作為種 子 銷售,實際收益比上年還增加8%%。
近年來,我們通過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注重發揮 科技的先導作用,在良種繁育推廣、稻麥高產栽 培、農田化學除草、秸稈還田、農業機械化、綠色 食品生產等技術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農場的科技 含量不斷提高,有力地促進了農場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十六大”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提出,我場廣大職工正與 時俱進向科技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如農產品深加 工、特種水產養殖、特種畜禽養殖等專業戶不斷涌 現,其效益與傳統農業相比成倍增加,它不但促進 職工收入的增加,同時還促進了人們思想認識的轉 變。作為國有農業企業,農業的“國家隊”,我們 要順應時代,順應潮流,充分利用自身組織化程度 高、土地資源豐富、科技力量雄厚等優勢,積極引 導,加速發展,努力把農場建設成為科技示范基 地、產業化龍頭、現代化樣板和區域經濟中心。
(大壙圩農場 徐成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