碭山果園場:依托科技創品牌 開發名優新品種
發布日期:2003-04-30 瀏覽次數:3109
作為全國四大連片果園之一的碭山果園場,在七、 八十年代由于水果品質上乘,產品供不應求。然而 進入九十年代中期,隨著買方市場的形成,國內逐 漸出現了“賣果難”。面對“賣果難”省農墾碭山 果園場積極應對,充分發揮自身科技力量雄厚的優 勢,實施名牌戰略,參與市場競爭,從根本上解決 “賣果難”問題。經過多年的努力,該場生產的 “翡翠”牌碭山酥梨出口遠銷港、澳及東南亞各 國,2001年打開歐洲市場,2002年首次破壁起運英 國,同時還銷往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內銷遍及全 國各大中城市。
為了發揮名牌效益,擴大名牌產品的生產,該場還 不斷調整品種結構,生產多種名優水果。從九十年 代初開始,累計投入1000多萬元,實施水果名牌戰 略工程,對基礎設施進行科技創新,對老果園進行 更新改造,共更新定植優質碭山酥梨14000多畝,銀 杏608畝,發展名優桃、葡萄、梨、杏、棗等1000余 畝。另外開辟新品種示范園,引進國內外名特優新 奇品種20余種進行試種、推廣。
該場一分場連片大棚葡萄“京秀”,杜廣華的露天 葡萄“紅提”,趙慶元的“百果園”,四分場的連 片大棚葡萄“超級無核”;三分場的銀杏;八分場 的油桃等示范園,均形成規模,場內外前來觀賞學 習者絡繹不絕。
為確保生產高質量的名優水果,該場運用先進技術 和生產方式生產精品,他們突破傳統的常規栽培模 式和修剪方法,在栽培上采取高密度、早投產的 “間疏栽植法”;修剪上實行量化修剪。對黃雜梨 實施“高接換優”工程。同時大力推廣設施栽培, 目前,全場共建大棚58個,有力地促進了精品水果 的生產。
2003年,該場將進一步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步伐,在 穩定酥梨面積、提高酥梨品質的前提下,大力發展 名特優水果,運用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把水果調 “早”,調“精”,調“優”,調“特”。在發展 品種上,力爭實現一個分場發展1—2個優良品種; 在生產方式上,繼續大力發展設施栽培,計劃再發 展近100個大棚,力爭十五末,全場80%%的職工家庭 農場擁有“一片園,一個致富大棚”;同時計劃建 設高標準的無公害水果精品示范園,嚴格按照ISO質 量管理體系組織生產,擴大出口量,為國創匯。
(碭山果園場 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