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隊”掌舵現代農業“航母”
發布日期:2017-02-04 瀏覽次數:3129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出臺一年多來,農墾大地涌動改革潮,改革路上,“國家隊”掌舵的現代農業“航母”正劈波斬浪,高歌猛進。
新一輪農墾改革,發端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宏大背景之下。“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成為改革主線,而這也正是墾區最需要破題的關鍵環節,通過完善“產業集團+產業公司+基地農場+家庭農場”產業化經營模式,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打造農墾“航母”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
“以前小心翼翼種糧,現在放心大膽包地。”說起種糧的心態變化,安徽龍亢農場的種糧戶很有底氣。
帶著寒意的北風,不時掠過皖北廣袤的田野。想起去年秋收時的場景,龍亢農場職工王國立歷歷在目。
“去年水稻長勢好,產量高,除了政策給力、天幫忙、人勤奮,多虧農業社會化服務幫了大忙。施肥、打藥、機械收割等復雜環節,專業化的服務公司全都給我包辦了。”王國立說。
近年來,安徽農墾一批有條件的農場先后以國有資產股份制運營的模式,組建了混合所有制經營性服務公司,搭建以農機服務、農資服務、農藝服務、農產品營銷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全程一體化服務體系平臺。
優質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使安徽農墾現代農業引領示范作用更加凸顯,倒推農業科技等要素向生產環節加速滲透,優質高產栽培、秸稈還田、全程機械化、節水灌溉等一大批實用技術在墾區內外得到運用。而專業化的農業服務像磁鐵一樣產生了強大的吸力,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紛紛與農服公司簽訂服務協議;不少地方到農服公司洽談合作,而嗅覺靈敏的農業經紀人更是紛至沓來。
安徽農墾順利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改革,是農墾在完善“產業集團+產業公司+基地農場+家庭農場”產業化經營模式,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方面的一個縮影,在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中,其作用愈加凸顯。
近年來,通過代耕代收代種、土地托管等社會化服務方式,農墾系統輻射帶動1億多畝農村集體土地,黑龍江、江蘇、安徽等墾區直接承租農村土地超1000萬畝。在“聯合、聯盟、聯營”戰略引領下,各墾區在糧食、乳業、橡膠、畜牧、棉花等領域,跨區域組建大企業、培育大基地;不少農場積極爭取農業項目,參與地方“菜籃子”“米袋子”“中央廚房”建設,全面對外開放融合發展。
各墾區沿著“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股本”路徑,盤活農業資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大大激發了農墾“航母”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改革又揚帆,深水再啟航。農墾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摘自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