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墾“一體兩翼”助推轉型發展
發布日期:2017-04-07 瀏覽次數:3470
2016年春末夏初,江南詩山敬亭山景色如畫。有一處叫作“優詩美地”的樓盤銷售火爆,它以其新穎的規劃設計、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精準的服務理念贏得開門紅。優詩美地是安徽農墾通和房地產集團在宣城開發的項目。2016年,通和集團累計銷售各類物業共2011套,營收7.88億元,令業界刮目相看。與之異曲同工的是,方興未艾的農墾投資金融業也開始羽翼漸豐,2016年實現效益6000萬元,同樣取得了不俗的業績。
它們與安徽農墾的主體——蓬勃發展的現代農業共同構成了墾區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去年戰勝了多重嚴重自然災害,扛住經濟下行壓力,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0.3億元,利潤2.09億元,職均收入31287元,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達112.1%,大災之年全面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一體兩翼助力安徽農墾轉型發展。
調結構——強健現代農業主體
現代農業是安徽農墾立墾之業和主體支撐。近年來,安徽農墾根據各農場的自然稟賦和產業特色,加快區域性資源整合,按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設立了農墾產品產業結構調整獎補專項資金,支持旱改水、生態種養、高端設施農業、優質產品開發等方面項目建設,打造了一批大田農業、高效農業、高端農業、服務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等不同類型的現代農業,形成了多品種多功能的現代農業經濟構架。徹底改變傳統農業單一的生產功能,實現了生產、生態、休閑、文化多功能并舉。
——圍繞生產功能,建設產業基地。在沿淮農場形成了28萬畝小麥、水稻、大豆產業帶,在沿長江農場形成了20萬畝棉花、水稻、油菜產業帶,在皖南丘陵形成了5萬畝的茶葉生產帶,建設了13個高產優質高效糧食示范區;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依托,建設了規上的淮南農場800畝蘑菇和1000畝葡萄生產基地、方邱湖農場280個溫室大棚600畝蔬菜基地、水家湖5300畝草莓基地和正陽關農場600畝果蔬基地。全墾區目前已形成皖南茶區以發展景觀苗木、無性系良種茶園為主,沿江沿淮城郊型農場以發展蔬菜和水果為主,沿淮行蓄洪區農場發展畜禽養殖為主,淮北碭山果園場以發展優質設施水果為主的高效發展模式。優勢產業帶的建設,提高了墾區農業區域化、優質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水平。以糧食加工、茶葉、水果、酒類、禽蛋等為代表的墾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經營業績突出。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進一步完善,品牌建設進一步加強,農墾優質安全農產品深受市場歡迎。皖墾種業再次榮膺“中國種業信用骨干企業”稱號。倮倮米業多個產品和包裝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和安徽省科技成果證書。雁湖面粉被評為2016年度國家“守合同重信用”單位、“全國放心糧油進農村進社區示范加工企業”,部分產業已在全省發揮領軍作用。
——圍繞生活功能,發展體驗農業。墾區各農場依據本場的自然稟賦條件,確立發展“回歸自然、認識農業、怡情生活、生態環保”的農業觀光;“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摘農家果、做農家事、欣賞農家民俗”的鄉村農家樂體驗,以及“了解農耕文化、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農業科普教育旅游項目,努力提供“可欣賞、可展示、可參與、可體驗、可食宿”的體驗產品。目前,安徽農墾以“農場樂”為主題的墾區休閑體驗涉農旅游業已初具規模。
位于蚌埠市的龍亢農場年均投入建設資金300 萬元,初步構建了由遠程視頻監控、大田數據采集、農機作業監管、“我的農場”、“莊稼醫院”、“網上供銷社”等6大物聯網應用系統。農場獲批成為農業部大田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區、安徽省大田物聯網重點示范場,作為科技型農場,每年吸引近3萬人次前來觀賞體驗和學習。敬亭山茶場開發興建了“綠雪苑”、“綠雪原生園”、“綠雪泉”、“綠雪姑娘亭”等景點,還與省城旅行社及有關中學合作開展春季中學生春游社會實踐活動;位于合肥北大門的水家湖農場每年舉辦草莓文化節活動,吸引前來休閑采摘游客5萬人次;地處黃河故道的碭山果園場,近年來每年配合地方政府舉辦 “梨花節”,接待游客數萬人。
——圍繞農業的生態功能,撫育綠水青山。在安徽農墾百萬畝面積中,山地林地和水面占到了20%,農場大多地處城鄉結合部,不少農場依山傍水。長期以來,墾區一直注重加強生態保護,讓農墾天藍、山青、水秀,在良好生態環境里開展“美好場鎮”建設,不斷提升“農墾顏值”。
敬亭山有一座子山峰,其北麓雜草、灌木蔥蘢,是發展名優茶園的絕佳之地。為了保護利用好這處資源,敬亭山茶場嚴守綠色生態,在陡峭的山坡職工肩扛手抬清理雜樹、雜灌、亂石,幾百畝的良種茶園替代了雜草荊棘叢,茶園和“敬亭綠雪”生態觀光旅游融為一體,引得節假日來此游園觀光、騎行的人絡繹不絕。
——培育龍頭企業,實現農業“接二連三”。在農業功能轉型中,墾區農場以龍頭企業為載體,加大農業“接二”力度。所謂“接二”,就是要用工業化的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以食品加工為主導打通農業產業鏈,圍繞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需要,調整農產品品種結構,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優質、穩定的農產品加工原料。同時創新互聯網營銷模式,通過農業眾籌、預售、聚土地等多種創新的互聯網營銷模式,開通旅游觀光、土地租賃、農產品銷售等網上服務,實現農產品按訂單生產,有效降低銷售風險。業已建成投用的皖墾農產品電商平臺網上商城生意興隆,正是整合了全系統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和基地的生鮮、蔬菜、水果等資源,推廣營銷,從而形成了獨具農墾特色的“互聯網+農場+追溯+生鮮”電商體系。
所謂“連三”,就是大力發展休閑體驗農業,把農業當成旅游產品來開發,規劃布局。招引、培育、建設一批體驗農莊精品,重點發展垂釣、餐飲、休閑、娛樂和葡萄采摘、游觀光等項目,并做好商務需求配套的文章。近年來安徽農墾在省會合肥開設了四個大型農墾產品商超,推動了“放心農墾農產品”進學校、醫院、賓館、飯店、社區、超市和部隊,同時以皖墾農產品公司為經營龍頭和經營紐帶,以墾區各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干,以農場為依托,加強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推進以安全優質高效農產品為主的產、供、銷一體化經營體系建設。
轉方式——鍛造經濟騰飛雙翼
“十一五”初期,為了擺脫墾區經濟對農業的過度依賴,安徽農墾面向市場,大膽地聚合人財物組織化的優勢,組建了農墾通和集團,開始涉足房地產業。
泥腿子擼起褲管進城,從躬耕種田到蓋高樓大廈,農墾房地產業歷經從無到有、由弱到強。通和集團始終如履薄冰,不斷地尋找階段性市場差異,適時推出市場需求的產品,填補市場的空白,以提高差異化競爭力取勝。為了謀求快速發展,通和集團有效地利用整合農墾資源,不斷發揮墾地合作和資金、人才優勢,在鞏固合肥市場的同時向農場所在的縣市進軍,先后在宣城、滁州、淮南等四線城市確立項目進行開發建設和發展,形成了一二級市場聯動的開發平臺,走出了一條具有農墾特色的房地產發展之路。
幾年來,通和集團運用“互聯網+”模式,積極探索房地產營銷新渠道,圍繞開發“用戶思維”,探索建立網絡營銷平臺。目前,微博、微信、APP等移動互聯終端平臺已成為通和房地產營銷新模式的利器,“通和”品牌價值正在快速提升。2016年通和旗下宣城公司的“優詩美地”項目創造了全年銷售住宅326套、數次開盤即售罄的驕人業績,成為區域有較大影響力的熱銷樓盤;通和天長公司開發的“易居天韻”項目持續熱銷,全年銷售各類物業699套,成為天長區域銷售龍頭。
投資金融業是安徽農墾近年來經濟發展新增主業和重要動力。2012年6月安徽農墾發起成立皖墾小額貸款股份公司,公司順勢而為、總控規模,千方百計化解風險、創新模式。成立4年多為農墾貢獻利潤總額1.04億元,2016年預計實現利潤2208萬元,占到集團同口徑利潤總額的13%,農墾集團投資與金融業累計貢獻收益近6000萬元,占農墾經濟貢獻率超過35%,投資與金融板塊效益初顯。同時在融入和支持農墾集團現代農業、房地產業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橋梁紐帶作用。連續三年取得省金融辦AAA級最高信用評級和合肥市政府金融企業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通報表彰,獲得向大股東借款等創新性業務首批試點單位,這些榮譽標志著皖墾小貸在艱難前行中闖出了一條路,在業界獨樹農墾一幟。
“十二五”以來,安徽農墾還參股發起中墾融資租賃、中墾流通,參股國元保險,參加中墾農場聯盟,投資收益明顯,還成功發行中期票據,促進了墾區產業優化升級和創新發展。與徽行、農行等開展了戰略合作,實現了墾區融資手段從間接融資向直接和間接融資并重的跨越。
轉型,帶來了墾區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喜人景象。
2015、2016年,中共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貫徹實施意見相繼出臺后,安徽墾區處處涌動著發展的浪潮。乘著改革的浩蕩東風,2017年安徽農墾要實現營業收入23億元,增長13%,利潤總額2.3億元,增長10%的發展目標。
按照“一體兩翼”的發展格局,安徽墾區正全力打造全省現代農業企業集團航母!(安徽省委《江淮》雜志2017年第3期,鮑廣云)
- 上一篇:安徽農墾與碭山縣合作共建產業園
- 下一篇:安徽農墾集團:安徽農墾:為業主構筑夢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