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體制戰略性調整問題
發布日期:2002-12-11 瀏覽次數:4247
一、農場傳統體制的成因及利弊分析
農場傳統體制的形成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不能用現 在的標準去要求農場的傳統體制,把農場傳統體制 說得一無是處。當然更不能不對農場傳統體制進行 改革,維護傳統體制,障礙農場經濟和社會的發 展。正確評價農場體制、研究農場在市場經濟條件 下如何發展,就必須對農場體制的形成及其利弊進 行分析。+ 1.農場傳統體制的形成與其出身相關。黑龍江墾區 的開發建設,開始主要是以集體復轉官兵為主,很 多部隊師、團、連、排、班建制沒有改變,一些部 隊連武器都沒有上繳,從師長到戰士集體轉業,從 不同地方開到北大荒,一般一個團建一個農場,一 個農場負責開發管理一片相對獨立的荒原,形成了 現在9個分局(部隊師級)、104個農場(團級), 分布在黑龍江省11個市、56個縣的布局。長期以 來,農場在生產經營方面統一規劃、統一指揮、統 一管理、統一核算,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經濟單位, 一聲令下馬上執行,軍事化管理的印跡非常明顯。 在社會管理和職工生活方面,農場在一段時間內實 行軍事共產主義,以農場為單位按供給制分配,或 以農場為單位考核生產經營指標完成情況,確定獎 罰指標。長期以來,農場都是國民經濟統計的一個 基本單位,在計劃經濟時期,農場之間生產資料的 調撥,也必須履行一定的手續。+ 2.農場傳統體制的形成受當時經濟條件制約。北大 荒的開發建設非常艱苦,由于是在遠離中心城市的 亙古荒原上開荒建場,當時又是“先治坡、后治 窩”的指導思想,農場有利潤也少分配、少建設, 大部分上交國家,基本建設長期投資不足,農場處 于簡單再生產階段,目標就是擴大開荒面積和多生 產糧食。農場交通和通信條件非常落后,長期處在 封閉半封閉的狀態,有的農場甚至整半年的與世隔 絕。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農場的生產經營只能是 自成體系,在自己的區域內調動資源、規劃建設。 隨著生產建設的不斷發展,各農場自己的產業布局 逐步形成,反過來又鞏固了自成體系的傳統體 制。
3.農場傳統體制的形成取決于國家有關政策。從墾 區開發建設到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對墾區都是實行 收支兩條線的政策,墾區農場生產的產品全部上交 國家,生產需要的資金,國家以農場為獨立單位分 別進行投資,這樣所形成的墾區與國家的“大鍋 飯”關系,實質上是農場與國家的關系。1979年 后,國家對墾區實行了財務大包干政策,對農場的 社會性政策性開支以農場事業費形式給予補貼,大 包干以外生產需要的資金,以農場為單位自行到銀 行貸款,各農場的發展建設和項目投資,均需按照 自己農場的規劃去實施,強化了“塊塊”管理的程 度。
4.農場傳統體制的形成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 影響。黑龍江墾區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在遠離城 鎮依托的荒原上開發建設的,在發展經濟的同時, 社會事業也得到同步發展。由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滯后,更由于國家沒在墾區建立完整的政府,墾區 職工子女要上學就辦學校,家屬要看病就辦醫院, 社會治安要維護就辦公檢法,生產生活資料需要運 輸就自修公路,信息需要溝通就自架通信線路,形 成了企業辦社會的特殊體制。墾區有大學2所,中 專 6所,中小學424所,有醫院128個。有自修自養公 路 2萬余公里,建設通信線路2.4萬公里。建成140個 功 能較完善的農墾小城鎮。農場社會事業的發展,除 國家的支持和少量的規費收繳提成補貼外,主要是 各農場自己從生產利潤和分配資金中拿出的投入, 這樣更加鞏固了農場自成體系的格局。+ 5.農場傳統體制利弊分析。農場傳統體制的形成源 于計劃經濟,這種自成體系的體制,在墾區開創初 期、經濟匱乏時代和長期的計劃經濟中,曾經發揮 了重要的作用。農場“塊塊”管理的傳統體制,調 動了各農場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積極性,在極端 困難的情況下,不但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糧, 還初步形成了符合各自特點的產業格局,解決了農 場和當地社會很多生產生活的需要。但是農場傳統 體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開始暴露出眾多的弊端:一 是低水平重復建設。各農場產業結構趨同,幾乎每 個農場都有自己的米面加工廠、小浸油廠、小乳品 廠、小修造廠、小酒坊等,你干我也干,誰也形不 成大局面。二是對外形不成競爭優勢。表面看墾區 是一個整體,實際上各農場都是獨立的利益單位, 產品、品牌、市場、廣告等都是各自為戰,形不成 整體競爭能力。三是內部競爭嚴重影響效益。由于 產品雷同,成本接近,市場目標大體一致,所以內 部競爭難以避免,甚至在南方某地出現過墾區多家 農場同時賣大米,競相壓價出售,造成嚴重內耗從 而影響效益的情況。四是不利于資源的有效整合。 由于墾區農場分布在黑龍江全省11個市、56個縣, 自然資源、交通條件、產業優勢、人才分布、科技 程度等各不相同,各農場之間如果不能優勢互補, 各自為政難以發揮墾區整體優勢,自然、經濟和社 會資源難以發揮最大效益。加入WTO后,這種各農 場 分而治之的體制將更加成為墾區經濟發展的制約因 素。+
二、農場體制創新的探索必須適應市場機制的要 求 + 改革開放以來,墾區各農場開始進行農場體制改革 的探索。開始曾經設計過把一個農場改造為一個有 限責任公司,但是一個農場內產業眾多,且數量又 較小,改造為一個獨立的公司意義不大,也很難把 一個農場單獨建設成一個現代企業制度的企業。適 應市場的要求,墾區開始逐漸出現了跨農場、跨分 局的經濟聯合和產業聯合。進入市場經濟以后,農 業產業化經營的步伐明顯加快,資源開始由市場配 置替代行政手段,產業化龍頭企業快速做大做強, 與基地建立了緊密的資產聯結關系,農場有效資產 實行優化重組,北大荒農業股份公司成功上市,同 類優勢產業開始實現跨農場、跨分局、跨墾區、跨 部門、跨所有制的聯合。農場體制的戰略性調整, 符合市場經濟和產權管理的有關要求,是農場經濟 和社會發展的必然方向。+ 1.農場體制的戰略性調整符合產權管理要求。黑龍 江墾區開發建設55年形成的近500億元的資產均為 國 有資產,按照國家所有分級管理的原則,由黑龍江 省農墾總局負責管理,這些資產大都分布在各農場 和工商運建服企業及事業單位。1998年,國家計 委、國家經貿委和國家體改委聯合發文,批準以黑 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為母公司,組建黑龍江 北大荒農墾集團,進行國有大型企業集團試點。同 年農業部發文,并由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頒發國有 資產產權登記證,將黑龍江省農墾總局所持有的各 類資產,劃撥給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由 總公司經營管理。集團母公司對外累計投資額,可 超過自身凈資產的百分之五十。墾區農場的部分資 產改變原有的隸屬關系,按產業化要求對其優勢資 產實行重組,這是總公司對所管理的資產重新進行 部署,是對投資方向、投資對象的改變,是對農場 傳統體制的戰略性調整,符合產權管理的有關規 定。當然,資產重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關系, 除必要的行政手段外,還必須運用經濟手段、思想 政治工作手段等各種形式,處理好優勢資產重組后 產生的各種矛盾,保證農場體制戰略性調整的順利 進行。+ 2.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推動了農場體制的調整。 農場傳統體制的調整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從應 對入世和發揮自身優勢出發,墾區確定乳、油、 米、面、種、藥、麥芽為重點發展的優勢產業。在 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布局、促進優 勢產業重組的同時,也推進了農場傳統體制的調 整。(1)完達山乳業公司突破農場傳統體制,從農 場 走向分局、走向總局、走出墾區、走向全省。(2) 九 三油脂公司做大做強油脂產業,改變龍頭企業和農 場的傳統關系。(3)北大荒米業公司快速整合墾區 米 業,盡快將水稻農場全部建成自己的基地。從完達 山乳業集團公司、九三油脂集團公司、北大荒米業 集團公司實行資產重組、做大做強的實踐中,可以 看出農場傳統體制的調整不但是必須的,而且是完 全可以操作成功的。+ 3.上市公司的規范運作要求農場傳統體制必須調 整。上市融資是墾區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加快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必然舉措。經過幾年不懈的努 力,北大荒集團總公司控股的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 公司終于在今年3月 29日成功上市。北大荒農業股 份有限公司集中了墾區16家農場中與種植業相關的 資產及負債,將非種植業資產剝離后留在原16家農 場,與農場實行了業務分開、人員分開、機構分 開、資產分開、財務分開。農業股份公司在16家農 場設立了分公司,負責種植業的生產、經營和管 理,開始按照規范的上市公司運作。農業股份有限 公司對出資人北大荒集團總公司負責,分公司與農 場不再有行政和經濟關系。與種植業相關的資產重 組上市后,16家農場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 化,保留的資產和管理的范圍,是原農場種植業以 外的養殖業、加工業、運輸業、服務業以及社會行 政管理事業,從而也要求農場傳統“塊塊”管理體 制必須進行徹底改變。+
三、農場體制創新與戰略性調整的目標模式
農場體制的戰略性調整,需要具備相應的配套條 件。調整后的農場,也不可能是一個模式。必須從 實際出發,積極穩妥推進這一改革,使農場適應世 界經濟發展的新形勢。+ 1.重新定義新形勢下農場的內涵。新時期農場的名 字將繼續保留,但其內涵將發生重大變化。大部分 農場將按產業分成若干龍頭企業的若干分公司,少 部分農場有可能成為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和法人實 體,個別農場有可能退出國有農業,由社會法人或 自然人經營。農場將不再作為行政單位存在,但社 會行政管理職能在較長時間內還要由農場行使。農 場對周邊農村的示范作用、國家商品糧戰略基地作 用、代表國家參與世界競爭的帶動作用,維護邊疆 穩定的作用將長期存在。+ 2.大部分農場成為龍頭企業的原料基地或第一車 間。墾區大部分農場將改造成為產業化龍頭企業的 生產基地或第一車間,在一個農場內,可能有若干 龍頭企業的若干分公司同時存在,包括上市公司的 分公司,分別隸屬于不同的控股母公司。這些分公 司有的只是提供原料,有的是龍頭企業的第一車 間。在政府管理沒有到位之前,由各單位共同組成 的農場黨委負責協調各分公司及社會各單位的關 系。+ 3.少部分農場有可能成為獨立的公司。少部分區域 經濟優勢明顯,產品的加工鏈條比較短,或遠離農 場群,只能自成體系進行生產加工銷售的農場,可 以從自身的特點出發,發展特色種植業、養殖業、 加工業,積極運作成立有限責任公司,條件具備時 真正實行現代企業制度。這些農場有的可能成為所 在地區區域經濟的龍頭,有的可能成為當地龍頭企 業的基地。+ 4.成立社區管理委員會是農場體制調整的保障。對 農場傳統體制進行調整,必須解決農場的社會行政 管理問題。目前墾區農場承擔的社會行政管理職 能,近期內當地政府無力接收。按照黑龍江省委確 定的墾區體制實行“省級授權、部門派出、系統管 理、內部分開”原則,在農場成立社區管理委員 會,負責農場內部的社會行政管理工作,農場各分 公司負責生產經營工作。社區和農場在職能、機 構、人員、資產、經費和財務上實行“六分開”。 社區管委會的資金來源由上級撥款、事業創收和農 場各分公司補貼三塊組成,實行預算管理。各分公 司給社區管委會的補貼,在考核企業績效時視同企 業利潤。農場和社區共設一個黨委和群團組織。形 成農場各分公司和社區管委會相互獨立,相互支 撐,雙軌運行的新型管理體制。這樣,才能保證農 場體制調整的真正到位,促進農場經濟和社會同步 發展。+ 陳平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農墾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