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農產品出口困境
發布日期:2002-10-30 瀏覽次數:3971
高門檻擋住國產貨
山東省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的第一大省,煙臺蘋果、壽光 蔬菜以及禽肉養殖等在國內都有相當的知名度。但在今 年年初,山東卻遭遇了一次農產品出口“寒流”,當時 歐盟國家以食品安全為由,對我國的動物源性食品出口 進行封關,有8萬多山東農戶和加工企業因此大幅減 收,直接影響全省出口創匯3億美元。不僅如此,日本 繼去年宣布對中國3種農產品實施進口限制后,近來又 加大了對中國農產品的檢驗檢疫力度,由抽檢改為批檢 并實行農產品身份證制度,這使不少山東出口產品又一 次遭遇了退貨。山東省政府特邀農業顧問杜衛東認為, 世界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是我國農產品出口近兩年增 長緩慢的直接原因。但在較嚴格的檢驗標準面前,中國 農產品自身暴露的問題更值得反思。
比較優勢有致命傷
杜衛東先生認為,我國在蔬菜、水果、畜禽、水產品等 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的價格上,仍然擁有比較優勢,蘋 果、柑桔等平均價格比國際市場低40%,而蔬菜平均價 格也僅為國際市場的1/5至1/8。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后,農產品出口理應有較大幅度增加。但實際情況是, 面對以各種面目出現的技術壁壘,中國農產品的這種比 較優勢正被規模小、技術差、質量低等弱點所抵消。他 說,國外的農產品技術壁壘雖有貿易保護的因素,但我 們農產品自身問題也非常多。許多農產品生產缺乏質量 規范和安全約束,種蔬菜時大量使用禁用農藥、化肥, 生產水產品則時常投喂各種藥物,不少肉雞都是用添加 劑和藥物催起來的,這些問題在日趨嚴格的檢測標準前 暴露后,對低價優勢的沖擊是致命的。
標準建設日顯急迫
目前,國內市場上出售的農藥、獸藥、水產品用藥、化 肥、飼料添加劑等生產資料質量參差不齊,個體經營的 農戶很難確保產品的質量,這些問題的積累最后轉嫁到 了出口企業身上。從廣東趕來參展的一位貿易商說,如 果我國在農產品標準、檢測、監督三大體系上形成規 范,并以此引導企業行為,將從根本上提高農產品內在 競爭力。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布斯塔教授在研討論壇上介紹了美國 食品科學法規的龐大體系。他認為,標準化已是WTO背 景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潮流,中國在農副產品生產 加工中可以學習國際管理經驗。 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 導師黃衛東教授指出,以人力要素為主的家庭小農經 濟,本身在規模、組織上就對標準化的依賴程度不高, 探索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已是農產品邁上新臺階的內在要 求,已經出現的龍頭企業加生產基地的組織方式值得研 究。 石琨
轉自:中國農村研究網